俞大维是曾国藩外曾孙,俞明颐的长子。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赴美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进德国柏林大学深造。
他与同在欧洲留学的表哥陈寅恪,曾被北大校长傅斯年称为“中国最有希望的两位读书种子”。
俞大维后为弹道学专家,历任国民政府少将参事、参谋本部主任秘书、驻德大使馆商务专员。
1933年任军政部兵工署署长,负责军火制造及维修等。
1944年任军政部次长。1946年任交通部部长、美援运用委员会委员。1946年前后在蒋介石与马歇尔之间翻译联络,是三人小组成员之一,参加与中国共产党的谈判。到台湾后,1951年任“美援运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驻美大使馆顾问。1954年任国防部部长。1965年专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66年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姪孙俞正声
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tibet
苯教基本上是一種萬物有靈的信仰,所崇拜的對像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電、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獸等自然物。
苯教可以說是泛靈信仰在西藏的地方形式。
白教的噶举派
寧瑪、薩迦、噶舉和格魯四大教派及其法脈傳承,
中文俗稱(紅)、(花)、(白)、(黃)四大教派。
佛教開始在西藏出現,是吐蕃王朝第二十九代國王拉•託託日年贊時期,當時沒有普及。
西元七世紀初,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國王松贊干布時期,佛教受到王室的扶植。
松贊干布派遣其大臣吐米•桑博札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法,回來後創造了西藏文字並翻譯了一部分佛經。
也先後從尊崇佛教的尼泊爾和唐王朝迎娶了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並建立大、小昭寺,供奉二位公主帶來的本尊釋迦牟尼佛像。
八世紀中葉,藏王遲松德贊迎請寂護菩薩與蓮華生大師由印度入藏,興建桑耶寺並大力倡佛,於是佛教在西藏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寧瑪,藏語古、舊的意思。因該派遵循前弘期(大譯師仁欽桑波之前)所傳之教法,故得此名。也因該派僧人大多戴紅色僧帽,俗稱紅帽派。
薩迦,藏語灰土,因主寺薩迦寺地土色灰白而得名。薩迦寺院圍牆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誤稱之「花教」。
噶舉,藏語意為佛語傳承。因該派僧人戴白色僧帽,俗稱白帽派。
格魯,藏語意為善律,因該派倡導僧人應嚴守戒律而得名。因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俗稱黃帽派
仁波切稱喇嘛。「喇嘛」是藏語的讀音,意為「上師」或「上人」。
苯教可以說是泛靈信仰在西藏的地方形式。
白教的噶举派
寧瑪、薩迦、噶舉和格魯四大教派及其法脈傳承,
中文俗稱(紅)、(花)、(白)、(黃)四大教派。
佛教開始在西藏出現,是吐蕃王朝第二十九代國王拉•託託日年贊時期,當時沒有普及。
西元七世紀初,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國王松贊干布時期,佛教受到王室的扶植。
松贊干布派遣其大臣吐米•桑博札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法,回來後創造了西藏文字並翻譯了一部分佛經。
也先後從尊崇佛教的尼泊爾和唐王朝迎娶了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並建立大、小昭寺,供奉二位公主帶來的本尊釋迦牟尼佛像。
八世紀中葉,藏王遲松德贊迎請寂護菩薩與蓮華生大師由印度入藏,興建桑耶寺並大力倡佛,於是佛教在西藏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寧瑪,藏語古、舊的意思。因該派遵循前弘期(大譯師仁欽桑波之前)所傳之教法,故得此名。也因該派僧人大多戴紅色僧帽,俗稱紅帽派。
薩迦,藏語灰土,因主寺薩迦寺地土色灰白而得名。薩迦寺院圍牆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誤稱之「花教」。
噶舉,藏語意為佛語傳承。因該派僧人戴白色僧帽,俗稱白帽派。
格魯,藏語意為善律,因該派倡導僧人應嚴守戒律而得名。因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俗稱黃帽派
仁波切稱喇嘛。「喇嘛」是藏語的讀音,意為「上師」或「上人」。
科学难题
四大科学难题
一.人体基因结构
人的基因储存在一个螺旋形的大分子中.
现在科学家希望能准确地知道在哪一种基因中存储哪些信息,因为每种基因由约3万个信息构成,一个一个地检查,现在才查明约10万种基因中的100种.如能揭开全部基因的秘密,那么由于基因受损而引起的癌症,糖尿病以及其他起劲已知的4000多种遗传疾病都可以通过修复基因来根治.
二.宇宙中的黑暗物质
根据新的计算,宇宙间存在的物质比现在天文学家看见的要多九倍,宇宙爆炸论才能成立.
然而这些物质在哪里,是什么成分,是否还能发现大量的黑暗物质,完全是个未知数
三.受控核聚变
用7克氢核燃料能够产生6吨煤的能量,而且氢核燃料是从水中提取的,用之不尽,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也只是现在能源的1%,现在理论问题虽然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没解决.
氢核聚变的前提是一亿度高温,如何建造能承受如此高温的熔炉?
四.生命起源
美国科学家米勒仿造出10亿年前地球上的条件,结果在此条件下产生出氨基酸----生命的组成部分.
但是如何演变成生命仍然是个谜,现在科学家利用计算机编制出人工生物的程序,在计算机世界中观察”生命”起源.他们认为,这是理解生命结构的第一步,未来的目标要模拟出生命的形成
一.人体基因结构
人的基因储存在一个螺旋形的大分子中.
现在科学家希望能准确地知道在哪一种基因中存储哪些信息,因为每种基因由约3万个信息构成,一个一个地检查,现在才查明约10万种基因中的100种.如能揭开全部基因的秘密,那么由于基因受损而引起的癌症,糖尿病以及其他起劲已知的4000多种遗传疾病都可以通过修复基因来根治.
二.宇宙中的黑暗物质
根据新的计算,宇宙间存在的物质比现在天文学家看见的要多九倍,宇宙爆炸论才能成立.
然而这些物质在哪里,是什么成分,是否还能发现大量的黑暗物质,完全是个未知数
三.受控核聚变
用7克氢核燃料能够产生6吨煤的能量,而且氢核燃料是从水中提取的,用之不尽,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也只是现在能源的1%,现在理论问题虽然解决了,实际问题还没解决.
氢核聚变的前提是一亿度高温,如何建造能承受如此高温的熔炉?
四.生命起源
美国科学家米勒仿造出10亿年前地球上的条件,结果在此条件下产生出氨基酸----生命的组成部分.
但是如何演变成生命仍然是个谜,现在科学家利用计算机编制出人工生物的程序,在计算机世界中观察”生命”起源.他们认为,这是理解生命结构的第一步,未来的目标要模拟出生命的形成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新約
聖經
本乎 恩,因著信
『惟獨聖經』(sola scriptula)、
『惟獨恩典』(sola gratis)、
『惟獨信心』(sola fide),
------------
安提阿的提阿非羅 (Theophilus of Antioch)。用 Triad 來說明神格裏的『三而一』
--------------
主耶穌在地上時,『安息日的規條』,已在祂的職事中廢去了 (太十二1~12);
『聖別的飲食條例』,由那靈在彼得的職事中廢掉了(徒十9~12);
『割禮』也於保羅在他的職事所領受的啟示裏被算為無有了 (加五6,六15)。
而這三項是猶太人律法的三大支柱,也是猶太人社會的三大支柱。
因為保羅所傳揚的福音,不是為了改良社會,也不是從事社會運動。
保羅在加拉太書的結語中說﹕『…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六15)。
=============
彼得和約翰靠著耶穌基督的名,醫治好了一個瘸子,(Act 3:4)
本乎 恩,因著信
『惟獨聖經』(sola scriptula)、
『惟獨恩典』(sola gratis)、
『惟獨信心』(sola fide),
------------
安提阿的提阿非羅 (Theophilus of Antioch)。用 Triad 來說明神格裏的『三而一』
--------------
主耶穌在地上時,『安息日的規條』,已在祂的職事中廢去了 (太十二1~12);
『聖別的飲食條例』,由那靈在彼得的職事中廢掉了(徒十9~12);
『割禮』也於保羅在他的職事所領受的啟示裏被算為無有了 (加五6,六15)。
而這三項是猶太人律法的三大支柱,也是猶太人社會的三大支柱。
因為保羅所傳揚的福音,不是為了改良社會,也不是從事社會運動。
保羅在加拉太書的結語中說﹕『…要緊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六15)。
=============
彼得和約翰靠著耶穌基督的名,醫治好了一個瘸子,(Act 3:4)
世界文学名著
世界文学名著:
威尼斯商人 ,
名利场 ,
傲慢与偏见,
唐璜,
双城记,
呼啸山庄,
幻灭
欧叶妮*格朗台 邦斯舅舅
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
三剑客
基督山伯爵
包法利夫人
茶花女
娜娜
漂亮朋友
拉封丹寓言
威尼斯商人
名利场
傲慢与偏见
唐璜
双城记
呼啸山庄 幻灭
邦斯舅舅
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
三剑客
基督山伯爵
包法利夫人
茶花女 娜娜
漂亮朋友
少年维特的烦恼
浮士德
唐吉诃德
上尉的女儿 死魂灵
父与子
罪与罚
白痴
复活
在人间 母亲
飘
威尼斯商人 ,
名利场 ,
傲慢与偏见,
唐璜,
双城记,
呼啸山庄,
幻灭
欧叶妮*格朗台 邦斯舅舅
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
三剑客
基督山伯爵
包法利夫人
茶花女
娜娜
漂亮朋友
拉封丹寓言
威尼斯商人
名利场
傲慢与偏见
唐璜
双城记
呼啸山庄 幻灭
邦斯舅舅
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
三剑客
基督山伯爵
包法利夫人
茶花女 娜娜
漂亮朋友
少年维特的烦恼
浮士德
唐吉诃德
上尉的女儿 死魂灵
父与子
罪与罚
白痴
复活
在人间 母亲
飘
探索歷史的耶穌The Quest for Jesus
在神學上而言,這類對耶穌生平的研究被稱為『探索歷史的耶穌』(The Quest for Jesus)。
從第四世紀起,教會數次召開大公會議,以對付異端、定奪教義、制定信經。
如三二五年尼西亞會議(Council of Nicaea)是對付亞流主義(Arianism)。
三八一年康士坦丁堡會議(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是對付亞波里拿留主義(Apollinarianism)。
四三一年以弗所會議(Council of Ephesus)是對付涅斯多留主義(Nestorianism)。
四五一年的迦克墩會議是對付歐迪奇主義(Eutychianism)。
四一八年則是對付伯拉糾(Pelagius)與奧古斯丁間神學的爭論,前者被定為異端,後者被接納為大公教會信仰。
『探索歷史的耶穌』一辭來自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於1906年出版之著作《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 的標題。 此書璙述了十八至二十世紀探索『歷史耶穌』的學術進展。 這個探索的主要訴求是質疑新約聖經關於耶穌的描述。 史懷哲的著作否定了歷史耶穌的『第一波探索』,也為『第一波探索』劃下一個清楚的句點。 布特曼 (Rudolf Bultmann) 和他的門生在一九三○年左右所開創的方法教義式解釋法(kerygmatic interpretation), 企圖將耶穌定義為一個純粹由使徒們所傳講、初期教會所信仰的基督;而不是一個與使徒們一同生活過的歷史性人物。 第二波探索(Second Quest)無疑是純然神學性(theological)的探索,並非純然歷史性。 第三波探索(The Third Quest)又告展開,企圖發掘一位不屬於歷史和神學定義下的耶穌, 而是以更廣闊的非神學觀點來看待這位耶穌,就是注重耶穌兩千年前於巴勒斯坦地為人生活的可能方式。 他們不在意關於基督神性的信仰—不論其是真是假。 第三波探索的學者對敬神人士的最大冒犯,就是他們對耶穌的看法。 ------------- 道成肉身 保羅在提前3:16,以道成肉身為一大奧祕:『大哉,敬虔的奧祕,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 既說奧祕,就不是人之頭腦所能輕易領會。 聖潔之神何能顯於罪之肉體? 基督的無罪是一項眾所認定、無可否認的事實。 祂雖成為與罪人一樣的肉體,卻沒有罪也沒有犯過罪。 ================== 因著教階制度,加上羅馬帝國的接納,教會就變質成為所謂的羅馬大公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 路德等人,因著大公教會的偏離聖經正確信仰,強調行善賺取救恩,甚至販賣贖罪券等墮落情形, 就題出改革的建議,盼望能在教會中進行改革。 於1529年的斯拜耳會議中(The Diet of Speyer),羅馬大公教會的大多數與會者,決定不再有宗教改革的運動。 但路德等人題出抗議(Protestatio),此為後來更正教(Protestant Church)名稱之由來。 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1545~1563)之後,羅馬大公教會將教會的改革者—更正教會定為異端。 從此以後,羅馬大公教會,亦即羅馬天主教,和更正教就正式分道揚鑣。 十七世紀中期的委斯發理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告一段落,歐洲各國之疆土與宗教信仰因此畫定界線。 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人於十六世紀開始,在科學方面的發現,推翻了羅馬天主教十幾世紀以來的傳統教訓, 例:多羅買論(Ptolomaic Theory)的以地球為宇宙之中心。 赫伯特(Herbert)乃率先題出自然神論(Deism)學說,教導宇宙像一個大鐘,由一位主宰『神』所創造。 但是這位全智的神,在祂造好了完美的宇宙之後,就將它上足了發條,任由它運轉,而不再干涉了。
====
法國的笛卡兒(Descartes, Rene)題出『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強調不盲從接受傳統的教訓, 凡事需藉著『懷疑』,以數學的推理方式,逐步探索而得知真理。 就連神和人的存在,都要經過這個理性過程的證明才算數。 此乃理性主義(Rationalism)之興起。
除了笛卡兒之外,代表人物尚有斯賓諾沙(Spinoza)和萊布尼茲(Leibniz),他們對於人類的天賦智力極具信心, 尤其是當時科學上之發現,更加強了他們對人類理性之信念。
經驗主義(Empiricism)就鼓吹,任何知識必須要以人的感官經驗之後,方能得知。 此一派別的知名人士為:十七世紀的培根(Francis Bacon)和洛克(John Locke), 十八世紀的休謨(David Hume)和柏克萊(George Berkeley)。 理性和經驗主義兩派的代表人物大多是當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神學家, 清教徒(Puritans)、浸信會(Baptists)、貴格會(Quakers)、敬虔主義(Pietism)、循道主義(Methodism)等基於聖經之改教運動的興起, 繼續真理的恢復與實行,使神的經營得以執行;另一面,他們也是對抗這些以人文為本的思想。 康德(Kant,1724~1804)生於德國,距路德改教已有兩世紀之久,當年的因信稱義所帶來之新鮮活潑,已轉成死沈的更正教經院哲學。 所以康德雖為傳道人多年,但因深受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影響,他乃藉其神學、哲學、和邏輯學之背景,創出一番新的理論, 匯合了理性和經驗,提倡人對神的概念必須來自理性,而此概念又必須經過實驗去證實。 康德的論點也深深的影響了日後士來馬赫(Schleiermacher)的以人之經驗為主的神學。 康德的神學,是『不信神學』,僅僅是一套倫理系統和邏輯。 因時代潮流之趨向,登堂入室,被冠以『自由主義』。 黑格爾(Hegel,1770~1831)是許多人推崇的哲學家,他緊緊跟隨康德的道德惟理論,又發明了惟心論和辯證法。 對黑格爾來說,『神』只是個絕對、永恆、但具有大能的理念(Idea),在三個不同時期裏進展。 他的神,最初是個無限的『靈』,像一個漂浮不定的理念; 在第二個時期,落實到有自我意識的階段,而成為在人類社會裏的多種表達形式,如:文學、藝術、宗教、科學等類。 這些不同形式的演變,最終會有自我覺醒,而返回它們所出之『靈』裏。 在第三個階段裏,『靈』與各種表達形式間的分隔會完全消失,而結合為一。 這個『靈』之三時期的演變,就是黑格爾思想的基礎,也奠定了他對神學的論點。 士來馬赫(1768~1834),近代神學乃正式誕生。士來馬赫將康德學說裏的著重人之主觀經歷, 加上浪漫主義所強調的依賴人的感覺和幻想,創立了他的理論。 他的影響力之大,多人將他與改教大師路德、加爾文等並列。 為了躲避理性主義對基督教的攻擊,士來馬赫將宗教帶出了理性的範疇之外。 他認為宗教是建立在人對神的主觀感覺上,他著重宗教倫理, 將之定義為一種『絕對依賴的感覺』(The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 或從感覺裏產生出一種『對神的意識』(God-Consciousness)。 社會福音:美麗的新社會 立敕爾(Ritschl,1822~1889),思想上承襲士來馬赫,注重的是與團體(Community)發生關係,所以他所主張的神學, 是一種由團體的宗教和道德的經驗所發展出來的信念。 他所說的『神國』是照著『愛』所組織起來,有合一的人類。 而他所認為的『救恩』,是神國在地上完滿的實現。 因此,基督不再是擔負世人罪惡的救贖主了,祂只能算是一個道德高尚的模範人物; 救贖、代死、人的罪性、聖靈的重生與變化的工作被撇在一邊,人類可以共同努力建造一個美麗的新社會。 因著立敕爾的主張,許多基督教牧師和教師就發展出日後的社會福音。 神死神學(God-Is-Dead Theology) 立敕爾的門生,存在主義的先驅尼采(Nietzsche,1844~1900)。 這一派的神學家(不信神的哲學家)以辯證法提倡神已死了,目前的社會裏已不需要神,人要靠自己適應一種沒有神的生活。 『他們看耶穌是人,不是神;他們不重視聖經中有關神、耶穌基督、人及世界的觀點。』 懷海德(Whitehead,1861~1947)和赫桑安(Hartshorne) 以研究哲學和數學的方法,根據黑格爾的進展學說, 發明出進程神學(Process Theology)這個理論。 他們認為宇宙萬物,包括神與人在內,都在不停的進展和轉變。 神只被視為一種『力量』(Force),沒有位格和主權,也沒有神蹟。 在這個理論裏的神觀稱為萬有在神論(Panentheism),即神與宇宙同等。 新正統神學(Neo-Orthodoxy)。崛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巴特(Barth)、卜仁納(Brunner)、尼布爾(Niebuhr)和田立克(Tillich)是這一派之代表人物。 教皇的權柄。 第一次梵諦岡會議(1869~1870)中,通過『天主教信仰的教義憲章』(Dogmatic Constitution on the Catholic Faith)。 憲章中宣告,為了維護教會的合一,基督在使徒之上設立了彼得,以維護合一。 其文告又宣稱,教皇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並且強調教皇在教會之上的權威,任何人若爭辯這信念都要受咒詛。 第二次梵諦岡大會(Vatican Council II, 1962~1965)時,教皇若望23正式宣告: 『古老教訓的實體是一種情形,但它所表達的方式是另一種情形。』 藉此幫助,就使天主教中的兩種傳統結合為一。 第二次梵諦岡大會之前,天主教教導,羅馬大公教會擁有使徒的教階(apostolic hierarchy), 和彼得的宗座(Petrine primacy),這就確保教會由基督所建立的永久性。 其他所謂的教會都不是教會,因為他們缺少羅馬大公教會所擁有的四項特徵: 合一、神聖、大公、使徒這四種特徵。 這種教導認為,『教會』是一種有教階制度的組織(hierarchical institution)。
天主教有七種聖禮:洗禮(Baptism),堅信禮(Confirmation),聖體聖事(Eucharist),懺悔聖事(Penance), 病人敷油禮(Anointing the Sick),神品聖事(Orders),婚配聖事(Marriage)。 在這理性主義當道的時代,基督徒尤其應當切記主在祂復活之後,稱許運用信心的門徒; 不稱許多馬『眼見為憑』、『手摸為證』的態度 (約二十24~29)。 探索歷史的耶穌,固然是一個不出於信心的舉動;探索信仰的基督也非信徒追求的最終標的。 藉著探索信仰中的基督,引領我們進入經歷是靈之基督的奧祕殿堂,基督徒的信仰才有可能臻完全,基督徒的經歷才可能達到極致。
===========
加爾文(John Calvin)認為教會可以利用政府來建立神的國度。
加爾文就是根據此一觀念來建設日內瓦,因而建立了一個神權政體(Theocracy)的社會。
從第四世紀起,教會數次召開大公會議,以對付異端、定奪教義、制定信經。
如三二五年尼西亞會議(Council of Nicaea)是對付亞流主義(Arianism)。
三八一年康士坦丁堡會議(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是對付亞波里拿留主義(Apollinarianism)。
四三一年以弗所會議(Council of Ephesus)是對付涅斯多留主義(Nestorianism)。
四五一年的迦克墩會議是對付歐迪奇主義(Eutychianism)。
四一八年則是對付伯拉糾(Pelagius)與奧古斯丁間神學的爭論,前者被定為異端,後者被接納為大公教會信仰。
『探索歷史的耶穌』一辭來自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於1906年出版之著作《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 的標題。 此書璙述了十八至二十世紀探索『歷史耶穌』的學術進展。 這個探索的主要訴求是質疑新約聖經關於耶穌的描述。 史懷哲的著作否定了歷史耶穌的『第一波探索』,也為『第一波探索』劃下一個清楚的句點。 布特曼 (Rudolf Bultmann) 和他的門生在一九三○年左右所開創的方法教義式解釋法(kerygmatic interpretation), 企圖將耶穌定義為一個純粹由使徒們所傳講、初期教會所信仰的基督;而不是一個與使徒們一同生活過的歷史性人物。 第二波探索(Second Quest)無疑是純然神學性(theological)的探索,並非純然歷史性。 第三波探索(The Third Quest)又告展開,企圖發掘一位不屬於歷史和神學定義下的耶穌, 而是以更廣闊的非神學觀點來看待這位耶穌,就是注重耶穌兩千年前於巴勒斯坦地為人生活的可能方式。 他們不在意關於基督神性的信仰—不論其是真是假。 第三波探索的學者對敬神人士的最大冒犯,就是他們對耶穌的看法。 ------------- 道成肉身 保羅在提前3:16,以道成肉身為一大奧祕:『大哉,敬虔的奧祕,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 既說奧祕,就不是人之頭腦所能輕易領會。 聖潔之神何能顯於罪之肉體? 基督的無罪是一項眾所認定、無可否認的事實。 祂雖成為與罪人一樣的肉體,卻沒有罪也沒有犯過罪。 ================== 因著教階制度,加上羅馬帝國的接納,教會就變質成為所謂的羅馬大公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 路德等人,因著大公教會的偏離聖經正確信仰,強調行善賺取救恩,甚至販賣贖罪券等墮落情形, 就題出改革的建議,盼望能在教會中進行改革。 於1529年的斯拜耳會議中(The Diet of Speyer),羅馬大公教會的大多數與會者,決定不再有宗教改革的運動。 但路德等人題出抗議(Protestatio),此為後來更正教(Protestant Church)名稱之由來。 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1545~1563)之後,羅馬大公教會將教會的改革者—更正教會定為異端。 從此以後,羅馬大公教會,亦即羅馬天主教,和更正教就正式分道揚鑣。 十七世紀中期的委斯發理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告一段落,歐洲各國之疆土與宗教信仰因此畫定界線。 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人於十六世紀開始,在科學方面的發現,推翻了羅馬天主教十幾世紀以來的傳統教訓, 例:多羅買論(Ptolomaic Theory)的以地球為宇宙之中心。 赫伯特(Herbert)乃率先題出自然神論(Deism)學說,教導宇宙像一個大鐘,由一位主宰『神』所創造。 但是這位全智的神,在祂造好了完美的宇宙之後,就將它上足了發條,任由它運轉,而不再干涉了。
====
法國的笛卡兒(Descartes, Rene)題出『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強調不盲從接受傳統的教訓, 凡事需藉著『懷疑』,以數學的推理方式,逐步探索而得知真理。 就連神和人的存在,都要經過這個理性過程的證明才算數。 此乃理性主義(Rationalism)之興起。
除了笛卡兒之外,代表人物尚有斯賓諾沙(Spinoza)和萊布尼茲(Leibniz),他們對於人類的天賦智力極具信心, 尤其是當時科學上之發現,更加強了他們對人類理性之信念。
經驗主義(Empiricism)就鼓吹,任何知識必須要以人的感官經驗之後,方能得知。 此一派別的知名人士為:十七世紀的培根(Francis Bacon)和洛克(John Locke), 十八世紀的休謨(David Hume)和柏克萊(George Berkeley)。 理性和經驗主義兩派的代表人物大多是當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神學家, 清教徒(Puritans)、浸信會(Baptists)、貴格會(Quakers)、敬虔主義(Pietism)、循道主義(Methodism)等基於聖經之改教運動的興起, 繼續真理的恢復與實行,使神的經營得以執行;另一面,他們也是對抗這些以人文為本的思想。 康德(Kant,1724~1804)生於德國,距路德改教已有兩世紀之久,當年的因信稱義所帶來之新鮮活潑,已轉成死沈的更正教經院哲學。 所以康德雖為傳道人多年,但因深受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影響,他乃藉其神學、哲學、和邏輯學之背景,創出一番新的理論, 匯合了理性和經驗,提倡人對神的概念必須來自理性,而此概念又必須經過實驗去證實。 康德的論點也深深的影響了日後士來馬赫(Schleiermacher)的以人之經驗為主的神學。 康德的神學,是『不信神學』,僅僅是一套倫理系統和邏輯。 因時代潮流之趨向,登堂入室,被冠以『自由主義』。 黑格爾(Hegel,1770~1831)是許多人推崇的哲學家,他緊緊跟隨康德的道德惟理論,又發明了惟心論和辯證法。 對黑格爾來說,『神』只是個絕對、永恆、但具有大能的理念(Idea),在三個不同時期裏進展。 他的神,最初是個無限的『靈』,像一個漂浮不定的理念; 在第二個時期,落實到有自我意識的階段,而成為在人類社會裏的多種表達形式,如:文學、藝術、宗教、科學等類。 這些不同形式的演變,最終會有自我覺醒,而返回它們所出之『靈』裏。 在第三個階段裏,『靈』與各種表達形式間的分隔會完全消失,而結合為一。 這個『靈』之三時期的演變,就是黑格爾思想的基礎,也奠定了他對神學的論點。 士來馬赫(1768~1834),近代神學乃正式誕生。士來馬赫將康德學說裏的著重人之主觀經歷, 加上浪漫主義所強調的依賴人的感覺和幻想,創立了他的理論。 他的影響力之大,多人將他與改教大師路德、加爾文等並列。 為了躲避理性主義對基督教的攻擊,士來馬赫將宗教帶出了理性的範疇之外。 他認為宗教是建立在人對神的主觀感覺上,他著重宗教倫理, 將之定義為一種『絕對依賴的感覺』(The Feeling of Absolute Dependence), 或從感覺裏產生出一種『對神的意識』(God-Consciousness)。 社會福音:美麗的新社會 立敕爾(Ritschl,1822~1889),思想上承襲士來馬赫,注重的是與團體(Community)發生關係,所以他所主張的神學, 是一種由團體的宗教和道德的經驗所發展出來的信念。 他所說的『神國』是照著『愛』所組織起來,有合一的人類。 而他所認為的『救恩』,是神國在地上完滿的實現。 因此,基督不再是擔負世人罪惡的救贖主了,祂只能算是一個道德高尚的模範人物; 救贖、代死、人的罪性、聖靈的重生與變化的工作被撇在一邊,人類可以共同努力建造一個美麗的新社會。 因著立敕爾的主張,許多基督教牧師和教師就發展出日後的社會福音。 神死神學(God-Is-Dead Theology) 立敕爾的門生,存在主義的先驅尼采(Nietzsche,1844~1900)。 這一派的神學家(不信神的哲學家)以辯證法提倡神已死了,目前的社會裏已不需要神,人要靠自己適應一種沒有神的生活。 『他們看耶穌是人,不是神;他們不重視聖經中有關神、耶穌基督、人及世界的觀點。』 懷海德(Whitehead,1861~1947)和赫桑安(Hartshorne) 以研究哲學和數學的方法,根據黑格爾的進展學說, 發明出進程神學(Process Theology)這個理論。 他們認為宇宙萬物,包括神與人在內,都在不停的進展和轉變。 神只被視為一種『力量』(Force),沒有位格和主權,也沒有神蹟。 在這個理論裏的神觀稱為萬有在神論(Panentheism),即神與宇宙同等。 新正統神學(Neo-Orthodoxy)。崛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巴特(Barth)、卜仁納(Brunner)、尼布爾(Niebuhr)和田立克(Tillich)是這一派之代表人物。 教皇的權柄。 第一次梵諦岡會議(1869~1870)中,通過『天主教信仰的教義憲章』(Dogmatic Constitution on the Catholic Faith)。 憲章中宣告,為了維護教會的合一,基督在使徒之上設立了彼得,以維護合一。 其文告又宣稱,教皇是基督在地上的代表,並且強調教皇在教會之上的權威,任何人若爭辯這信念都要受咒詛。 第二次梵諦岡大會(Vatican Council II, 1962~1965)時,教皇若望23正式宣告: 『古老教訓的實體是一種情形,但它所表達的方式是另一種情形。』 藉此幫助,就使天主教中的兩種傳統結合為一。 第二次梵諦岡大會之前,天主教教導,羅馬大公教會擁有使徒的教階(apostolic hierarchy), 和彼得的宗座(Petrine primacy),這就確保教會由基督所建立的永久性。 其他所謂的教會都不是教會,因為他們缺少羅馬大公教會所擁有的四項特徵: 合一、神聖、大公、使徒這四種特徵。 這種教導認為,『教會』是一種有教階制度的組織(hierarchical institution)。
天主教有七種聖禮:洗禮(Baptism),堅信禮(Confirmation),聖體聖事(Eucharist),懺悔聖事(Penance), 病人敷油禮(Anointing the Sick),神品聖事(Orders),婚配聖事(Marriage)。 在這理性主義當道的時代,基督徒尤其應當切記主在祂復活之後,稱許運用信心的門徒; 不稱許多馬『眼見為憑』、『手摸為證』的態度 (約二十24~29)。 探索歷史的耶穌,固然是一個不出於信心的舉動;探索信仰的基督也非信徒追求的最終標的。 藉著探索信仰中的基督,引領我們進入經歷是靈之基督的奧祕殿堂,基督徒的信仰才有可能臻完全,基督徒的經歷才可能達到極致。
===========
加爾文(John Calvin)認為教會可以利用政府來建立神的國度。
加爾文就是根據此一觀念來建設日內瓦,因而建立了一個神權政體(Theocracy)的社會。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聖經
聖經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書,它已譯成許多文字,為許多人誦讀,印刷發行之多舉世無雙。
世人都知道這本書的價值卓越。
文學家在其中找到最高明最優美的經句;
史學家在其中找到最客觀最公正的史料;
法學家在其中找到最嚴謹最周全的法律條文;
科學家在其中尋得神所造大自然諸多奧祕的定律;
軍事家在其中找到許多珍貴之古代戰爭史料;
考古學家在其中找到各代人類生活的環境和習俗…。
可以說人要找甚麼,聖經裏都可以找到。
基督徒更是寶愛這本聖經,他們來到神的話語跟前,在其中找到安慰、亮光、喜樂、能力、引導…。
===========
約翰福音總結福音書;
約翰的書信總結新約的書信;
約翰的啟示錄更是總結全本新舊約聖經。
-----------
主的恩就是主自己作我們的生命,給我們享受(約一17與註11,林前十五10與註22);
神的愛就是神自己 (約壹四8,16),作主恩的源頭;
聖靈的交通就是聖靈自己,作了主恩同著神愛的傳輸,給我們有分。
-----------------
童星培训,童星制造
童星培训和童星制造
故事的A面:
想象一个场景:周末你带着孩子逛商场,偶遇“星探”,在一顿猝不及防的夸奖中留了电话。没过几天你就被通知带孩子去面试,看了一堆海报和视频,听了N个童星的故事后,你被告知自己的孩子一路“过关斩将”被选中。签约的话,第一年培训,第二年商演。培训费和宣传费全部由公司承担,商演收入则五五分成。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一些心动,想到自己孩子光明的未来,恨不得马上就签字。
故事的B面:
据以前在童星培训公司待过的人的媒体爆料,所谓的“星探”其实只是普通业务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在商场或幼儿园物色4—12岁的孩子(太小不懂配合,太大不受控制),要到电话或微信(收入提成直接与拉到的孩子数量挂钩)。
到了公司,经纪人表面上在跟你闲聊,其实是在摸你的底:家住哪儿(问的是房价)?孩子在哪个幼儿园(舍不舍得给孩子花钱)?工作是什么(收入状况如何)?还要坚持送你到车库(看你开的是什么车)。最后汇总成一份你的家庭经济状况报告。
孩子有没有天赋?没关系。外形条件怎么样?不重要。最要紧的是你有没有钱,舍不舍得给孩子砸钱。培训费和宣传费公司出,但包装费得你自己掏。节目商演什么的,当然有,做个群演、露个脸就算正式出道了,都是钱砸出来的,离真正的童星,不好意思,还差十万八千里。
-------------
『矮胖子,牆上坐;矮胖子,摔破頭』
(Humpty-dumpty sat on a wall; Humpty-dumpty had a great fall)。
這首詩在今天來看,不過是首童謠;
但在成詩的那個時代,卻有政治意涵。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大乘、小乘,如实而来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与什么区别?
“乘”,是梵文yana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
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
这佛教派别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成就佛果。
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
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
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
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
“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
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
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
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
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
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
“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
“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
为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
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
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
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
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
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
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
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
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
“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
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大小乘的持戒的意义上也不一样,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
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
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
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
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
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
“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
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
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
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
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
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
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
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於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
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
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
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
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也既是说大乘、小乘,乃是一种比喻。
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
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是觉悟境界高低的差别。
====================
中文“如来”是梵文“tathāgata”翻译,代表的含义是指一切事物的真实情况,又有“如实而来”的意思,也是“佛陀”象形化的通称,包含了“觉着”、“智者”的意思。后世之人又用“如来”简称其佛教之祖。
好比道教中的太上道祖,“太上”就是“太古至高无上”的意思,后世之人就用“太上”二字简称道祖。如“太上言”“太上曰”等。
====================
中文“如来”是梵文“tathāgata”翻译,代表的含义是指一切事物的真实情况,又有“如实而来”的意思,也是“佛陀”象形化的通称,包含了“觉着”、“智者”的意思。后世之人又用“如来”简称其佛教之祖。
好比道教中的太上道祖,“太上”就是“太古至高无上”的意思,后世之人就用“太上”二字简称道祖。如“太上言”“太上曰”等。
蓮霧提早開花
1.營養生長
綠色開花植物的根、莖、葉等營養器官的生長,叫做營養生長。
植物的根是由種子胚根長成的。種子萌發時,胚根的分生組織細胞分裂、生長,使根不斷增長,其中生長最快的是根的伸長區。
植物的莖和葉是由種子的胚芽長成的。胚芽頂端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長成莖。與此同時,部分細胞分化成幼葉,幼葉生長成植物的葉。雙子葉植物的莖有形成層。形成層細胞分裂、長大,使莖逐漸加粗。 2.生殖生長
當植物營養生長到一定時期以後,便開始分化形成花芽,以後開花、授粉、受精、結果(實),形成種子。植物的花、果實、種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長,叫做生殖生長。
由營養生長轉變到以生殖生長為主的階段,需要一定的條件。首先要依靠植物的營養器官製造和積累一定數量的有機物,其次不同植物還需要不同的外界條件。生長生殖的過程 人的生命歷程從胎孕、發育、成長、衰老乃至死亡,經歷著一個生、長、壯、老、已的過程。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
生殖生長(reproductive growth)
指植物從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開始到開花、結實、形成種子全部過程,即植物繁殖器官的生長過程。
它與氣象、土壤、栽培等條件有密切關係,植物的發育通常是指生殖生長中性細胞成熟過程而言的。
當作物營養生長到一定時期以後,便開始形成花芽,之後 開花、結果,形成種子。植物的花、果實、種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長,叫做生殖生長。
由營養生長轉變到以生殖生長為主的階段,需要一定的條件。
首先要依靠植物的營養器官製造和積累一定數量的有機物,其次不同植物還需要不同的外界條件。
例如,冬小麥需要一定的低溫,麥穗才能形成;甘薯在北方需要短日照處理才能開花;生長在南方的玉米品種引種到北方則營養體非常高大,但遲遲不能抽穗、散粉。 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這個問題很簡單,但是也有點複雜很多林農都懂得平衡二者的關係,但是或許他們不知道怎麼說,
簡要的總結一下: 比如果樹,花過多,或者果過多,就是說生殖生長旺盛,那麼營養生長受到抑制,營養就跟不上,所以此時就要採用疏花疏果的措施來防止後期落花落果,或者果實瘦小,還有,某些植物營養生長過勝時,就會不結果。那麼這個時候就必須進行修剪,首先修剪徒長枝。還有採用環玻等方式。
最簡單的例子,農村裡有些長的特別高大,樹冠茂盛的林木,林農就會用砍刀在它上砍很多刀,來年就會結果了。幼苗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成為一株具有根、莖、葉三種營養器官的植株。植株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就開始形成花芽。標誌著生殖生長的開始。
對於一年生植物和二年生植物來說,在植株長出生殖器官後,營養生長就 逐漸減慢甚至停止。對於多年生植物來說,當它們到達開花年齡後,每年養器營官和生殖器官仍然發育。營養生長是指植物的根、莖、葉等營養器官的建成、增長的量變過程。一般以種子發芽到幼穗(或花芽)分化之前稱為單純的營養生長。如水稻營養生長的特點是:葉片增多,植株長高,分孽和新根生長旺盛,株型分散。
==============
欲使蓮霧提早開花,務先促使其提早花芽分化,然後再以化學藥劑,行催花處理。
即必須於催花前1-2個月即控制施氮肥,並利用浸水或幹基環狀剝皮或敲頭再配合斷根耕作處理以抑制植株繼續抽新梢,迫使提早休眠。
並徹底防治病蟲害,促進碳水化合物之蓄積及枝梢之充實,以提高體內碳氮比。
然後以化學藥劑誘使改變相態,使由營養生長轉變為生殖生長。茲將其法分述於後:
1. 控制氮肥:
在催花前1-2個月,最好不要再施氮肥或有機肥料,而僅施磷、鉀肥及葉面噴佈各種微量原素即可。除非樹勢衰弱或園地貧瘠之園,才於此期間酌施少量氮肥。若於九月底前行催花處理時,宜待催花成功後才施氮肥,以防催花 失敗大量抽新梢。
2. 浸水處理:
於七月上、中旬新梢生長停止時行全園浸水一個月半至二個月(樹勢旺盛者先行斷根再浸水)。浸水期間每10-15天葉面噴布第一磷酸鉀及鈣、 鎂、硼等元素一次,對提早開花之效果有幫助,但浸水或斷根之程度視樹齡、土質、樹勢及植株生長勢而異。浸水或斷根過嚴重,雖早花率高,但因樹勢衰弱,影響果實 發育及品質,且易遭寒害落果。
3. 斷根處理:
依樹齡與生長勢於催花前10-14天在樹冠內緣約40-60公分,用耕耘機翻耕深約20-30公分並開溝,以切斷部份根。
一週後利用此溝埋施基肥,再經一週後催花。適用於生育旺盛之樹,生長勢衰弱者,避免使用。
4. 幹基環狀剝或敲打或用鐵絲纏綁縊傷:
適用於浸水不便之地,樹勢旺盛,易於抽梢之園,於催花前1-2個月行幹基環狀剝皮1-2公分寬或敲頭或於催花前2-3週用鐵絲纏綁縊傷。
上述處理部立愈低愈好,便於催花成功後,若傷口尚未完全癒合。
以培土或貼膠布並以塗抹癒合劑,以加速傷口癒合。
5. 遮蔭處理(蓋黑網):
為求蓮霧產期調節之突破,使開花期更提早,近年來於夜間試加強燈照處理,但對蓮霧提早開花之效果不穩定。
於1992年改試以遮蔭處理,效果良好,經於1993年再試,同樣效果顯著,即提早於5-6月(催花前1-2個月),用90%防紫外線黑色遮光網行全面覆蓋,或單株包覆或僅蓋樹頂或圍蓋四周均有效,但以全面覆蓋或單株包覆效果最好,其催花率高達70-80%,比無遮蔭處理者之25-30%提高一倍以上,效果極顯著且穩定。
究由於遮蔭期內完全不長新梢枝條易成熟,碳水化合物易蓄積,
或因遮蔭下氣溫低降有利花芽分化
或因蓮霧本身屬短日照植物?
有待繼續研究。
============
蓮霧催花前為減緩植株的營養生長,順利進行生殖生長,植株必須做適當的抑制,依催花時間的早晚,及地勢、樹勢的不同,
可採取環刻、斷根、浸水、遮光等不同的措施,其要點如下:
1. 環刻或幹基環傷:催花前35~45天,在主幹距地30公分處左右,行幹基錘打或環狀刻傷,環刻的寬度依樹勢的強弱調整在2~2.5公分之間,
若催花前傷口已癒合應再適度處理一次,以催花時剛好癒合最理想。
2. 斷根處理:對於生育旺盛的植株,在催花前2~3週,
再樹冠內緣約40~60公分處,或在樹冠兩側,以中耕機開溝切斷部分的根,待根部的傷口癒合時,並可埋施有機肥。
或可將樹幹附近表層土壤耙開,使長在表層的細根暫時裸露在空氣中,待催花後再將土壤及富含纖維的腐熟有機肥混合,覆蓋回去。
3. 浸水處理:在沿海地區粘重土壤的果園採用較多,一般在催花前1.5~2個月行全園浸水,每浸3個星期放水2~3天,再浸水3星期。
浸水期間,從葉面補充磷酸一鉀及鈣、鎂、硼等微量元素,對於催花成功有促進的效果。
4. 遮光處理:遮光處理作為蓮霧產期調節,開早花的穩定性大幅提高,因此催花的時間提早到7至8月份,
目前約有超過5,000公頃以上的蓮霧果園利用遮光來調節產期,
美國公債
美國公債:
美國財政部通過公債局發行的政府債券,屬貨幣市場工具,一開始是美國聯邦政府籌措借款的工具,
大致可分為四種可轉讓的有價債劵 及數種不可轉讓債劵
可轉讓債劵的流動性非常高,在二級市場的交易非常活絡,其交易量遠超衍生性商品市場,甚至超越股市。
不可轉讓債劵一經發行便不可在公開市場上交易。
T-bill 美國國庫券, 為美國政府發行的短天期債券,到期天數分別為4週,13週及26週、52週,每週拍賣一次。
T- Note稱為美國國庫票據, 發行期限在十年內,可分為2年、3年、5年、7年,2年期
T-Bonds,發行期限在十年以上,年限有10年、20年、30年。2002年二月曾經停止30年期國庫長期債券的發行,2006年二月又重新發行。
TIPS: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ed Securities美國國庫抗通膨債券,1997年1月15日首次發行,本金具有隨通貨膨脹或緊縮作調整的特性,有三種到期天數,分別為5年、10年及20年。TIPS每6個月支付固定利率,為一般所稱的「附息」,類似於一般政府公債。
但與公債不同的是,TIPS的本金價值將隨著通膨利率波動。
假設目前政府10年期公債殖利率為3.5%,至於10年TIPS殖利率,未經通膨調整前約在1.6%。兩者殖利率差距約為1.9個百分點。
該差距被稱為平衡通膨率(break even rate),也意指未來10年的年通膨率約在1.9%。
一旦這段期間的平均通膨率高出1.9%,TIPS表現將超越標準的政府公債。
不過通膨並非是主導TIPS表現的唯一因素。供需也扮演重要角色。
通常外界對TIPS的需求是基於通膨預期,而非實質通膨。如此預期可能推升TIPS價格高升,因此殖利率也會跟著下降。
2009-2010金融海嘯之後,由於fed連降基準利率,使得通膨預期大降,使得10年期t-bond 與TIPS利差回復正常。
其實美國國債早已不僅僅是當初政府籌措資金的工具如何簡單,
它也擔任了金融危機時資金的避風港,fed量化寬鬆的工具,以及全球資金的投資標的甚至是影響強國間外交的一種手段?
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5月突破的14.34兆美元的債務總額中,
國內外投資者持有金額約9.74兆美元,通稱為公共持有債務,
數據顯示9.74兆美元公共債務,主要國家債權人持有美國國債總額達4.5140兆美元,其中大陸持有金額達1.1598兆美元,為持有美債第一大國。
其餘的4.6兆美元則由美國政府管理的社會保險及信託基金持有。
美國國債的國外資金持有已經超過50%,因此美國國債殖利率的變動已經不只是影響單單一個國家,而是全球的資金流動。
而金融海嘯期間,全球資金流入買國國債,導致價格大漲而殖利率下跌,也是t-bond 與tips當時快速收縮的主因。
而其中美國十年期t-bond不但是周期最適中,也是發行量及交易量最大的商品,自然深具指標意義。
除此之外長短期的美國國債中的債劵利差也可讓我們一窺景氣的預估。
一個健全的債劵市場殖利率曲線可以代表兩個含意
1.長短期借貸資金市場的供需情形
2.市場對未來景氣的普遍預期。
而長期債卷的供給與需求將深深影響公債的殖利率,一般來說,
當預期未來表現持聘會更好時,會預期未來短天期利率較目前水準為高,則長天期利率應該於短天期利率,殖利率為正斜率。
反之若短天期利率高於長天期時,可能就是景氣要反轉的訊號。
而美國政府在2011年九月採取的扭曲操作,是一種賣出短債及買入長債,使得長短期債劵的殖利率趨於平滑,
降低長債利率藉此鼓勵銀行向中小企業放貸而刺激經濟的措施。
此種以人工方式影響長短利率的做法,會扭曲對未來景氣反轉訊號的預測,大體而言,美國國債殖利率仍是觀察全球景氣循環及資金流向的風向球。
TIPS或許一個很好的保本投資, TIPS與一般債券最大的不同在於TIPS會隨著CPI而調整, 等於是一個內建補償通膨的方式。
但實際上短天期tips以收益來看並不適合持有,除了通膨增加的速度緩慢之外,最主要因素還是目前短期TIPS的殖利率是負值,就是發行的TIPS預定殖利率低於CPI所導致的。
而TIPS預定殖利率一般都是以預期CPI加上利率,但現在利率趨近零,而當CPI高於預期時,殖利率就會變成負值,也表示了這個時候持有TIPS只能抗通膨,卻完全沒有固定收益的報酬。
--------------
現在美國政府負債14兆美元
14兆美元公債2011年僅僅利息支出就2753億美元...
除此以外如果利率上漲時,那些公債利息的支出就會瞬間暴增二三倍!
FED利率升的越高,利息支出的暴增倍數就越多倍....
在這樣的情況下FED不可能敢升利率!
如果FED真地敢升利率....
美國政府就會因為利息支出的瞬間暴增~~馬上宣佈破產!
是哪一個低能的白癡建議你買美國公債?
如果他不是低能的白癡~~~
他大概和你有仇,恨不得你買美國公債讓你破產....
------------------
綠角財經筆記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know about life insurance:
It is not for you. It’s for the people you leave behind.” Jane Bryant Quinn
歡迎參加綠角投資課程
美國財政部Treasury Direct服務簡介(US Treasury Direct)
Treasury Direct是由美國財政部直接建立與經營的網路金融服務。目的在於讓一般民眾,也可以透過簡單直接的方式參與美國公債市場。
美國民眾可以在該網站,直接建立個人帳戶,並設定與銀行帳戶的聯結。然後就可以直接買賣美國公債。
包括美國的短、中、長期公債,抗通膨公債 (TIPS)、Series I與Series EE儲蓄債券(Savings Bonds)都可以透過Treasury Direct買賣。
美國財政部此舉提供民眾直接參與國債的管道,也有向民眾推銷這類金融工具的效果。
一般投資大眾的參與,不僅讓公債的參與者更為普及廣泛,也讓財政部更容易在資本市場集資。
Treasury Direct網站也是取得美國公債相關基本知識的好地方。
譬如在這個網頁,畫面左欄,就可以看到各種美國公債列表。點選之後,就有對該類債券簡明的介紹。
譬如這個畫面,就是對T note的說明。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最小買進金額是100美金(如圖中下方紅框所示)。
透過Treasury Direct買進美國公債,常見的最低金額是100美金。儲蓄債券的最小買進額度更低,25美金就可以開始買進。
目前透過Treasury Direct買到的公債,都是採電子記名的方式。
也就是說,財政部不會發給買家一張紙本債券,而是用一個電子記帳方式,註明每一個債券持有者的資料。這也是目前債券市場主流的處理方式。
不記名的紙本債券,對債券投資人來說會有遺失的風險。這種債券誰拿到就算是誰的,就像鈔票一樣。
但也代表,這種債券很難查明流向與交易狀況。
所以像電影”達文西密碼”中,以一整個手提箱的不記名紙本債券做為暗中交易的支付工具,就是出於這層考量。
在Treasury Direct網站,也可以查到近期美國公債的標售結果。譬如這個網頁可以看到即將舉行的公債標售。
而在這個網頁可以查到過去公債標售公告與最後結果。
美國公債標售採競標方式,分為競爭性與非競爭性下標(Competitive bid and Non-competitive bid),有興趣瞭解的投資朋友,可以閱讀相關說明。
試著在Treasury Direct建立個人帳戶。不過發現,Treasury Direct的美國公債買賣服務,只對美國當地人士開放。
非美國投資人無法利用Treasury Direct參與美國公債市場。
美國有不少一般投資人持有美國公債。依據2013第二季的資料,美國個別投資人持有1.19兆美金的美國公債。
約占美國公債發行總額11.8兆美金的十分之一。
後記: 想多瞭解債券這個有趣的資產類別,除了可以閱讀這個部落格”債券”類別的文章,也可以考慮參加”債券啟示錄” 課程。
六小時的精華課程,將讓你對債券有相當程度的瞭解。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如何查詢美國公債歷史殖利率(How to Find Historical Yield Chart of US Treasury)
適時進出債券市場的妄想(The Illusion of Market Timing in Bond Markets)
美國券商的債券交易服務(How to Invest in Bonds through US Brokergae Firms)
美國券商的非美國債券交易服務(Investing in Non-US Bonds through US Brokerage Accounts)
===========
越南人的姓名
越南人的姓名和中日韩都不同,它分为三部分:姓、中间名、名。
在正式场合中,一般只用名,也就是名字的第三个字或第三四个字。
举例,越南现任国会主席阮氏金银,阮是姓,氏是越南女性的中间名,金银是名,所以称她为金银委员。
13世纪陈氏篡权,推翻李朝立陈朝,担心李氏亲族反抗,强迫所有姓李的人一律改为姓阮。
姓阮:48%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雙語
雙語:
wishful thinking(一廂情願)
有教無類(No Child Left Behind)
神格(Godhead)
economy 『安排』
三一模式-three hypostases in one ousia
子與父『同質』homoousios
『同質』、『三位一體』、『一性三質』、
Trinitas、 three hypostases in one ousia、one substantiae,three personae、homoousios…
引體上升(英:Pull-up)
伏地挺身(英:Push-up)
=======
左右:台語倒正
撒嬌的台語思奶
欧吉桑日语“叔叔(おじさん,O.ji.sa.n)”的汉字谐音。
欧巴桑
==========
Que sera sera,桃樂絲黛在1956年,主演希區考克擒兇記 Que Sera Sera。
故事:有女孩從小到大,想知道未來,,大家告訴她『Que sera sera』(未來無法預測,順其自然吧!)
=====
夢遊症(Somnambulism)
========
贞操chastity
============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数字七
佛教也对七这个数字十分偏爱。
佛祖一出生就能行走,向东南西北各走了7步,步步生莲花。
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里面浮屠是Stupa的略音,即佛塔,
这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
但是为什么这浮屠要说“七级”,而不说“六级”、“八级”呢?确实难以说得清楚。
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和“7”有着密切的联系,每项和“7”有关的事物都让人觉得神奇:
人有“七窍”、
彩虹是7种颜色、每周有七天、
女性的生理期也一般为七天、
算盘设有七粒珠子、
简谱有七个音符、
7小时是人类每天最理想的睡眠时间、
酸碱度测试中7代表着中性,而纯水的PH值就是7、
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以复述出7位数为正常水平、
古老的七月初七节、
瓢虫背上有七点、
北斗有七星、
地球陆地分七大洲、
世界七大奇迹、
童话故事里有七个小矮人、
神话中有七仙女...
如果说这些还不算神奇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随便找一张纸,
将它连续对折,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无论纸有多大多薄,
任何一张纸能够对折的次数最大限度为7次。
形態論modalism
形態論
『形態』(mode),哲學的定義:指一件東西的外表或形態;是其內在實質的表現。
『形式的』(modal),這形容詞:指一件東西的形態,而非它的實質。
『形態論』(modalism),神學理論,說父、子與靈不是三個不同的位格,而是神彰顯自己之三種行動的『形態』。
『形態論者』(modalist)。跟從形態論神學教訓的人。
形態論的歷史:
第二世紀末出現一個學說,神學上稱為『神格惟一論』(Monarchianism)。
形態論(或稱為modalistic monarchianism)是神格惟一論的一種。
monarchia,其意思是『單一和個別的管理』。
神格惟一論者很注重『神聖的一』(divine unity)或Monarchy。
最重要的原則是『神是獨一的』。
這學說的目標是要除去基督徒敬拜三位神的思想,同時它也要確說基督的神性。
但是形態論實際上是犧牲了基督獨自的位格,而把祂併入了父的素質裏。
形態論在當時是很受簡單信徒歡迎的,因為他們以為它是最好的方法,來保護他們對三一神的信仰,
並抵抗二神論和三神論學說所帶來的敗壞。
最早兩位代表形態論思想的是帕克西亞(Praxeas)和挪威都(Noetus)
父神受苦論(Patripassianism),由兩個字組成:
Pater是拉丁文的父,Passio是拉丁文的受苦。
它把父與子實際上看為一位,這就引至父在十字架上受苦的結論。
第三世紀初,特土良Tertullian,他始創『一個實質,三個位格』,來作為『神格』的定義)
寫了一篇論文來反對帕克西亞的學說,他指控帕克西亞趕走了聖靈,並且把聖父釘了十字架。
撒伯流(Sabellius)是形態論者中最靈巧深奧的一位,他提倡的神學,在本質上與挪威都一樣。
不過因他仔細的推論,就給了聖靈和聖子確定的地位。
撒氏比他的前輩們更注意保衛神的獨一性,他強調神只是一位,並且是一個實質。
根據他的說法,父、子、靈是同一位,他們只是這一位神,因環境而有不同顯現的三個名字。
作為父,祂是創造者,統治者和立法者。
作為子,祂成為肉體來作救贖主。
作為靈,祂是那感動使徒者,使人重生者和那聖別人的。
撒伯流的基本觀念:
神的獨一性在歷史上,顯現於三個形態或三個時期;
但在完成救贖後,又回到祂原有的『一』裏。
撒氏教導說,子的顯現結束於祂的升天。
在這之後,靈的顯現繼續於人的重生和聖別。
所以他所謂的『三一』並不是『神內在實質的三一』,而是『顯現上的三一』。
神是一個神聖素質,父、子、靈只不過是啟示祂自己之三個不同形態的名稱而已。
撒伯流與正統神學主要的差異,乃是他把父、子、靈當作暫時的現象,在完成任務後,就回到一種抽象的個體。
撒氏否認父、子、靈在神內在所是裏的永遠共存,他堅持說父、子、靈只是一位神在時間裏相繼暫時的表現。
三神論與形態論是明顯相對的,
三神論相信有三位神,特別是教導神聖三一的三位格(Persons)是三位不同的神。
他們相信父、子、靈乃是三位分開的神。
就是今天還有人說父是一位神,子是另一位神,靈又是另一位神,這是三神論。
如果把神格裏的不同位格推說的太過分 ,就會變成三神論。
有一種三神論是由亞流(Arius)的學說所代表。
在他的學說裏,父是完全的神,子是受造之物中領頭的,而靈又是比子較低的。
雖然對亞流而言,子與靈的神性不清楚,但他的說法其實就是三神論。
康士坦丁大帝於主後325年召開尼西亞大會,來處理在他帝國中眾教會裏的大爭論。
大會主要的論題是亞流的『三神論』和亞他那修的正統『三一神真理』之間的爭論。
由此產生的尼西亞信經,推翻了亞流和三神論的異端,並加以咒詛。
尼西亞大會後,形態論和三神論都遭到公開的撻伐。
大馬色的約翰(John of Damascus)重新強調神聖三一的一,而把這三神論改正了。
(他是最後的希臘東方教父,特別以強調神格的互相內住著名。)
他看見,子乃是管道,使神聖生命永遠的由父流到聖靈裏,並且子也是管道,
促成父、子、靈這三個實質(Hypostases,指神格位格的專一名詞)的聯結,但他沒有試圖使這兩方面相合。
『Homoousios』(意即同質)
奧古斯丁(Augustine, A.D.354~430)是正統三一神論點重要的作者之一,他也被指控為形態論者。
他因著強調神的『一』,就受人指控他為形態論者。
奧古斯丁強調父、子、靈三者在行動上的一,與那些教父們不一樣,他們說祂們每一位在外在行動上各有不同的角色。
真理的兩面性
形態論和三神論怎麼會產生呢?
這是因為他們兩者都不平衡的強調聖經中神所啟示兩面真理的某一面。
形態論強調真理的一面(即神只有一位),而把它推延到極端就成了異端。
三神論把這神所啟示真理的另一面(即神是三在一裏),也推延到相對極端,也成了另一種異端。
聖經關於三一神的啟示有兩方面:三位是一和一位是三。
形態論說父、子、靈不能同時存在。
聖經怎麼說呢?
馬太三:16-17記載當主耶穌(子)受浸時,神的靈降在祂身上,父在天上宣告:『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指出父子靈同時存在,所以形態論說的是錯的。
經營oikonomos家庭法則一辭有下列三種意義:
第一、為家庭管理、方向、職位和職責。
其字面含義乃是管家(oikonomos家庭法則)的職責,如路加16:2-4所題到的。使徒保羅將這辭引申為使徒職分的行政管理(林前九17,西一25,弗三2)。
第二、這是一種安排、秩序、和計畫。例如:人的皮下組織,神在自然界的安排。
引申為神救恩的計畫,神救贖人類的安排(弗三9:神奧祕的經綸,一10:時期滿足時的經營),神藉著基督所要實現之救恩的計畫。
第三、是一種訓練,是用救恩的方法來訓練的(參看提前一4,神在信仰裏的經營)。
與經營一辭相關的字為管家(oikonomos),此字的字面含意為私人的經理(路十二42,林前四2,路十六1,3,8,加四2),
或是古代城裏的司庫(羅十六23)。
引申為神聖事物的管理者,例如使徒是神奧祕的管家(林前四1),監督是神的管家(多一7),信徒是神諸般恩典的好管家(彼前四10)。
Economy也是神所提供為著人的救恩而有的宇宙性之經營管理dispensation。
含有兩面的意義。
在神的一面,是神的家庭管理、行政安排;
在信徒的一面,乃是神所託付的管家職分。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康德
有两件东西让我们仰慕和敬畏,
一是头顶的星空,
二是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所说的“道德律”是否被人仰慕,还有待观察,
但人类对星空的敬仰却始终如一。
迄今为止,所有的哲学、宗教都起点于天文学astronomy。
甚至扩大一步,所有的人文之学,也都起源于天文学。
从古至今,人类对天文关注的程度,远胜于对身边事物的关注。
星象学astrology
Ussher chronology
Ussher chronology
Ussher's proposed date of 4004 BC differed little from other Biblically-based estimates, such as those of Jose ben Halafta (3761 BC), Bede (3952 BC), Ussher's near-contemporary Scaliger (3949 BC), Johannes Kepler (3992 BC) or Sir Isaac Newton (c. 4000 BC). Ussher's specific choice of starting year ma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the belief (then widely held) that the Earth's potential duration was 6,000 years (4,000 before the birth of Christ and 2,000 after), corresponding to the six days of Creation, on the grounds that "one day is with the Lord as a thousand years, and a thousand years as one day" (2 Peter 3:8). This view was held as recently as AD 2000, more than six thousand years after 4004 BC.
宇宙中11大未解之谜
宇宙中11大未解之谜
谜团之一: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平行宇宙是怎么回事?
谜团之二,存在大统一终极理论(万有理论)吗?
谜团之三:什么是暗物质?什么是暗能量?物质占不到宇宙的4%,剩余的23%属于暗物质,73%属于暗能量。
谜团之四:在量子不确定性和非定域性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原理吗?
谜团之五:万有引力从何而来?
谜团之六:相对论时空弯曲,是正确的么?
谜团之七:光速为最高速度么?
谜团之八:黑洞的本来面目?
谜团之九:中微子之谜?
谜团之十:希格斯粒子存在么?
谜团之十一:生命起源之谜,生命是如何诞生的,地球生命是孤立的吗?
生命与物质之间存在如何的关系,生命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
七個邏輯錯誤
七個邏輯錯誤
1.稻草人謬誤(straw man fallacy)
當一個字詞或語句,可理解為多種意思的時候,容易朝有利於自己觀點的方式扭曲,
造成即使接下來的陳述雖然都合邏輯,但整體仍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
稻草人謬誤很危險,因為若是你沒了解事情的本質,就很容易被從頭到尾聽來都合邏輯的論述呼嚨過去。
2.滑坡謬誤(slippery-slope fallacy)
「如果發生A,接著就會發生B,接著就會發生C,接著就會發生D,……,接著就會發生Z」,
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卻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結論。
3.德州神槍手謬誤(部分事實謬誤)(Texas sharpshooter fallacy)
有個德州人朝著自己的穀倉射了許多子彈,在彈孔最密集的地方畫一個圈,然後自稱是神槍手。
這是指為了使自己的論述合理,而忽視了關鍵事實。
也就是在大量的事實中,小心的挑選出對自己的觀點有利的證據,而不使用那些對自己不利的數據/證據。
這種推論會讓人乍看有理,但實質很有問題。
部分事實和部分資訊是很不一樣的概念,部分資訊指的是,在作決策時常常需要在缺乏完整資訊下決策,
所以部分資訊並非邏輯錯誤。
但是部分事實,常常都是指故意隱瞞核心事實下的推論,自然就會被歸類成邏輯錯誤。
4.兩套標準謬誤
每個人都有立場,也不太可能存在絕對公平的標準,
但用差距過大的標準衡量正反兩造,或是過分誇張正反兩造的影響,讓結論朝有利於自己觀點的方式進行。
5.不當類比謬誤(false analogy fallacy)
為了使閱聽者容易理解,過分簡化論述的邏輯,將其塞入每個人都懂的生活例子當中,這就是此類謬誤來源。
遇到論述中有類比的例子出現時,要注意別讓這樣的類比變成你去了解一件事務的主體,而是要把其當做輔助,不然就很容易落入不當類比謬誤當中
6.唯一正解謬誤
我對,你就是錯。是很多人的思考基調。
因為「我對,你就是錯」的思考,會讓兩個人吵起來,而沒摸清楚兩者的論述並沒有互斥。
7.謬誤謬誤(fallacy fallacy)
很繞口的謬誤謬誤,其實就是指不能因為對手的邏輯有錯,就認為他的觀點中沒有正確之處。
所謂的對話,是指能一邊找出對方的邏輯錯誤時,也一邊吸收對方正確的觀點。
最後其中有一造可以提出第三種主張,更優於原本各自的主張。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Michael Servetus(1511-1553)
John Calvin ( French: Jean Calvin; born Jehan Cauvin: 10 July 1509 – 27 May 1564) was an influential French theologian, pastor and reformer during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Michael Servetus (Spanish: Miguel Serveto), also known as Miguel Servet, Miguel Serveto, Revés, or Michel de Villeneuve (29 September 1509 or 1511 – 27 October 1553), was a Spanish theologian, physician, cartographer, and Renaissance humanist.
In 1553 Michael anonymously published The Restitution of Christianity which he saw as an attempt to restore Christianity to its primitive purity. In that work he boldly--or rashly--continued to deny the Trinity despite the danger it brought him. Denying the Trinity and the incarnation of Christ were still capital offenses as they had been throughout the middle ages. Michael said Jesus was the Son of the eternal God but not the eternal Son of God. Contrary to the reformers, he also taught that both faith and works were necessary for salvation.
He sent Calvin a portion of the work.
Roman Catholic authorities in Vienne discovered the name of the Restitution's author because Calvin collaborated in denouncing him to the Inquisition, and they arrested Michael for heresy. He escaped, however, and fled toward Naples by way of Calvin's Geneva. Vienne's authorities burned him in effigy. He entered a church where Calvin was preaching, was recognized, and arrested on charges of blasphemy and heresy, although he was not a citizen and was just passing through town. Was it legal for them to arrest him?
Nonetheless, Michael was tried for heresy, this time by a Protestant city council.
He continued in an attitude of superior knowledge and called John Calvin "Simon Magus" an "impostor," and more. Servetus shocked the Genevans with his pantheistic or gnostic claim that everything emanated from God, even the devil. Like the Anabaptists, he declared infant baptism a great error. Geneva unfairly refused him legal council although he was a stranger to its law system, saying he could lie well enough without a lawyer to assist him.
The Geneva Council voted to condemn Servetus for heresy and called for his execution.
The Swiss churches of Berne, Zurich, Basle, and Schaffhausen encouraged this move.
Although Calvin insisted with the rest that Servetus must die, he urged that in mercy Servetus be executed by the sword, not by burning, but the Council rejected the suggestion. It was quarreling with Calvin at that time over the city government. Calvin and reformer William Farel spent hours with Servetus trying to turn him back from his lapses from commonly accepted Christian doctrine, but Servetus stood fast to his principles.
On this day, October 27, 1553, Geneva burned Michael Servetus at the stake for blasphemy and heresy.
In the flames, Michael called repeatedly on Jesus, the Son of God for mercy.
Geneva's action led to an immediate controversy among reformers whether it is right for a reformation church to execute heretics. Most said it was not. Calvin took a lot of heat for his role in the denunciation, trial and execution of Servetus and was not always honest in his account of what had happened.
中國
「中國」一詞古已有之,其在文獻上最早起源於西周武王時期,或指一國的都城京師,或指處於一國中土的位置。
以後因年代久遠,記載互異,含義演變更大。
從中國歷史文獻中,「中國」這一稱謂大抵可以分辨出多種不同的含意,可指京師、指帝王都城之地、指諸夏(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諸國)、指春秋齊、宋地以及三國時魏國等。
以上「中國」詞義,基本上指地理、政治和文化意義。
在華夷觀念下,「中國」一詞並不具體指代任何國家,而是一種尊號。
如萬歷年間遣使給日本豐臣秀吉正式詔書上早已出現「中國」於外交文件上:
「當茲盛際,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
國體意義上的「中國」,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界約》簽訂後,才首次正式出現在國際法條約文件上。
《尼布楚條約》也是中國第一次與歐洲國家按照國際法原則、以對等方式談判達成的平等條約,
該條約也被指是最早明確使用「中國」一詞來指代大清的國際法文件。
條約中的「中國」指蒙古和東北在內的整個清帝國。
《尼布楚條約》以拉丁文、滿文和俄文為正式文本,拉丁文是基準。
滿文本中沒有使用大清國(Daicing gurun)一詞,而是使用漢語「中央之國」的直譯(Dulimbai gurun)。
條約(拉丁和滿文本)中還規定要使用拉丁文、俄文和「中文」(Dulimbai gurun i bithe)鐫刻界碑。
翌年碑成,一面是拉丁文和俄文,另一面則有滿、漢、蒙三種文字。
另外,清方所指的「中文」不是單一文字,而是包括了漢、滿、蒙三語的複數中文(Dulimbai gurun i bithe)。
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高锟
2009年,整个中国都喜气洋洋,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奖。
可是很多人却说,一切已经太迟了。
原来早在六年前70岁的高锟被确诊患有阿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
智力将会逐渐退化,变得像孩子一样单纯,此时的他甚至已经记不得自己心爱的研究成果。
光纤引起了如此划时代的巨变,可是它的发明者——高锟,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个陌生的名字。
标准石油
标准石油公司拆分出去的公司一共有5家世界五百强——
1.拆分出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和纽约标准石油后来被埃克森美孚(2016年世界五百强第6位)合并。2001年,曾荣登500强之首。
2.拆分出的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和肯塔基标准石油后来合并成为雪佛龙(2016年世界五百强第31位)。
3.拆分出的印第安纳标准石油(阿莫科公司)后来被英国石油公司(BP)(2016年世界五百强第10位)收购。
4.拆分出的俄亥俄石油公司后更名为马拉松石油(Marathon Oil)(2016年世界五百强第120位)。
5.拆分出的大陆石油公司后被康菲公司(CONOCO PHILLIPS)(2016年世界五百强第339位)合并。
晚年,洛克华菲开始涉足慈善,他的好友兼个人顾问弗里德里希·盖茨建议他——
将钱捐出去,并且用他经商的天才,去运作他捐出去的钱,让他的钱对世界真正产生看得见的改变和推动。
就这样,这位地球上第一位亿万富豪,摇身一变,又成了美国第一位现代慈善家。
他捐资创办了美国芝加哥大学,这成为他活着时所从事的慈善事业的一个标志性成就。
他创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一直致力于全球性的医疗教育和公共卫生。
前半生的商战生涯和人生后40年所专注的慈善事业让洛克菲勒在身后留下了自相矛盾的名声——
他集虔诚和贪婪、同情心和凶残狡诈于一身。
小洛克菲勒成了家族的掌门人后,不仅接管了家族的石油生意,同时还接管了家族的慈善事业。
而他的大半生时间都花在了把家族财富送出去方面,而不是积聚更多财富上面。
中国在洛克菲勒家族受益尤多,接受的资金仅次于美国。早在20世纪初之前,小洛克菲勒就开始关注中国的医学和教育。
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中国医学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
这所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掌握现代知识的医学人才。
洛克菲勒家族的成员们,正是因为这些价值观,才没有出现其他豪门里那些争产、桃色、纨绔子弟等等狗血桥段,
而是一直致力于用自己的钱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接触资本是最大的罪过,你应努力靠自己的收入生活”,就是洛克菲勒家族的重要一课。
殉道者
在公元1212年和1226-1244年的十字军中,爆发了可骇的大屠杀。
在1244年,相比看什么神学博士隐瞒「加尔文杀人的事实」?。
许多庇里牛斯山(Mont Midi-Pyrénées)的艾伯塔人(Alfull-sizeensia new)都被活活烧死。
将神礼包。在150多年后,公元1415年,约翰胡司(John Huss),他支撑威克理夫(Wycliffe)的教义,
也由于他抗议罗马天主教皇和红衣主教(College of Cardinals),约翰胡司末了也被天主教的监视活活烧死。
约翰胡司(John Huss)说:「何等喜乐,我将以自己的鲜血,表明我所写过、所传过的道理。」
《Foxe’s Book of Mgoodyrs》(福克斯殉道者名录) by John Foxeand
divan(沙发床)和bazaar(市场)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酒
蜂蜜水——酒后头痛
喝酒后头疼是很常见的,酒后喝点蜂蜜水能有效减轻头痛症状。
研究发现,蜂蜜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果糖,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
因此酒后喝点蜂蜜水可有效减轻头痛症状,尤其是红酒引起的头痛。
另外,蜂蜜还有催眠作用,能使酒醉的人很快入睡,再不用听他没完没了地叨叨啦。
西红柿汁——酒后头晕
西红柿汁也是富含特殊果糖的,也是能促进酒精分解吸收的有效饮品。
实验证实,喝西红柿汁比生吃西红柿的解酒效果更好。
如果一次饮用300ml以上,能使酒后头晕感逐渐消失。
饮用前若加入少量食盐,还有助于稳定情绪。
蒲公英——酒后燥热
很多人酒后都会感到身体特别燥热,内里着火了一样,这时候你就需要蒲公英茶水来帮你去去火了,
蒲公英有很好的祛火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
同时,蒲公英又名“尿床草”,其强大的利尿作用,可以帮助身体内的酒精物质尽快排出体外。
此外,经常饮酒的人要注意亚麻酸的补充,可每天进食5-10ml苏麻油或亚麻油来补充身体所需的亚麻酸,
亚麻酸在体内可代谢成DHA和EPA,对清除血液垃圾、保肝护肝、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帮助。
------------
第一个成本,也是最重要的成本——酒本身,酒是什么东西酿出来的?
白酒的生产主要有三种方式:
1、配置型白酒:
就是食用酒精经过降度和使用正常的勾兑技术进行调兑而成。
而食用酒精现在的可用原料很多,像薯干、玉米、糖蜜、秸秆都可以发酵蒸馏酒精。
此称为液态酿酒,好处就是可控、干净、效率高。
市面上一吨食用酒精的大概价格在5000-6000元,当然也要分原料和等级。
2、酿造型白酒:
即纯粮固态酿酒,其原料标准很高,必须是高梁、玉米、小麦、大米、糯米、大麦、荞麦等谷物
(不包括薯类与果蔬类),要求颗粒均匀饱满、新鲜、无虫蛀、无霉变。
谷物的出酒率大概是40%-45%,而大米高粱的价格大家心中有数,折算下来,
第二种生产方式只算原料成本大概也是第一种方式的2倍及以上了。
3、第三种方式,即固液结合。
吸收固态法白酒的丰富口感,液态法白酒的纯净,扬长避短。
第二个成本,大概可以叫做劳作成本。
液态酿酒,相对简单:蒸酒-除杂-复蒸-增香……。更有一些酒厂直接购买食用酒精,进一步简化了造酒步骤。
这中间的硬件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是相对较少的。
固态酿酒,生产工艺那是真的复杂啊,只能简单说一说:
原料处理-泡粮-初蒸-闷水-复蒸-摊凉-下曲培菌-发酵-蒸馏……
每个酒厂酿造规程不同,多次回沙、反复蒸馏的酒厂多了去了。
这中间的硬件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可想而知,非常得高。
第三个成本——时间成本。
真正贵的酒成本就在这里了。这个时间成本与劳作中的时间成本不同。
好酒是需要陈酿的,刚生产出来的新酒,有辛辣味,不柔和,只能算半成品,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存贮,让其自然老熟,使酒体绵软适口,醇厚香浓,口味协调。
陈酿的方法一般是把生产出来的新酒放在陶、瓷等具有轻微透气性的容器内,
随自然界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人工的调整。
时间本身的消耗就是一项非常高的硬成本,茅台酒每年只能生产一季;
每年产出的酒要封存放三年以上才能勾兑,勾兑后又要存放一年以上才能出厂,
其中加上投料、发酵、烤酒的时间,酒龄至少都在五年以上。
在时间的流逝中,酒还会挥发的。
装酒的器具本身需要成本不说,而且还有渗漏、破碎的风险。综合起来看,成本高得吓人。
======
钓鱼岛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这是不争的事实。
3月16日在英国牛津大学举行的《顺风相送·指南正法》新书发布会上,
最早记载钓鱼岛的史籍《顺风相送》影印本首次与读者见面,为这一事实提供了有力佐证。
《顺风相送》是一部航海指南,约成书于明代,共127则,
主要记录了关于气象方面的观察方法、州府山形水势、前往各地的航程等。
其中“福建往琉球”一则记载了福建到琉球的海路,第一次出现了“钓鱼屿”(即钓鱼岛)、“赤坎屿”(即赤尾屿)的名称。
这段文字是目前证明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这些岛屿的文献资料,是最有信服力的历史证据。
《指南正法》约成书于明末清初,也记录了钓鱼岛的有关情况。
《顺风相送》《指南正法》二书珍藏于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均为手抄孤本。
安纳塔汉岛anatahan
塞班岛以北约177公里的安纳塔汉岛anatahan是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的小岛。
长约9公里,宽约3.7公里小型岛,岛的中心部分是丛林。并非无人岛。
战争快要结束的昭和19年(1944年),当时一个叫“南阳兴发”的日本企业在这座岛上经营椰子林。
比加和子Kazuko Higa(24岁)住在这座岛上。因为和子的丈夫是南阳兴发的员工,被调动到了安纳塔汉岛上。
当时在岛上居住的日本人有,比加和子和他的丈夫正一,丈夫的上司中里(化名)三人。
当时的和子虽然和他的丈夫同住,但是也和他丈夫的上司中里保持着和夫妇同样的关系。
1944年6月12日,这天,从安纳塔汉岛向着楚克群岛进发的数艘鲣鱼渔船受到了来自美军的攻击。
因此鲣鱼渔船有3艘沉没,1艘产生了很大的损坏。
四艘渔船,合计31名男人抵达了安纳塔汉岛。
他们中过半数二十多岁,最年轻的人16岁。
在这31人中,10人是军人,21人是从属于军队的船员。
1950年6月,和子发现了在海面上的美国船只。
她便迅速爬到树上,挥舞降落伞的布,并且通过大喊来引起注意。终于获得了援救。
34岁1954年的她获得了新的婚姻。
和新的丈夫一起,开了一个贩卖章鱼烧和沙冰的小店,生意倒还不错,终于宁静平和的生活再次来到了她的身上。
和子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丈夫去世,她自己也在49岁1969年的时候因为脑瘤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她波澜的一生。
译者得出了两个心得:1. 性是一种力量;2. 有枪有力量。
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三星堆
三星堆位于我国四川省成都平原,
自从20世纪1920年代开始,人们陆续在成都平原发掘出一些明显区别于黄河流域的各种文物,
尤其20世纪1980年代前后,在几个工地偶然出现的大批以青铜器和玉石为主的出土文物,
不仅震撼了中国人,而且也震撼了全球考古界。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
面积达12平方公里,
是中国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界考古学界公认,对于古文字的解读与破译,属于重大的科学难题。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完全没有被解读破译出来的古文字没有几种了,也就是玛雅文字等两三种。
三星堆出土文物上的古蜀文字属于未被破译的古文字之一。
不仅仅是文字我们无法破译,就是一些出土的文物本身,考古学界以前也根本没有见过,甚至都叫不出名字来。
苏三出版过《三星堆文化大猜想》和《向东向东、再向东》两本书,
重弹中国文化西来的老调,声称中华文明来自红海文明,中国人是以色列人的后裔。
近日又在学术网站发表“破解甲骨文起源”的文章,
称汉字的起源主要借鉴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同时还借鉴了包括腓尼基文字、楔形文字在内的其他文字系统。
三星堆的七大“千古之谜”
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至今仍是难以破译的千古之谜。
虽然专家学者对其中“七大千古之谜”争论不休,但终因无确凿证据而成为悬案。
第一谜,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
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
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
但究竟来自何方?
第二谜,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
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
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
第三谜,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
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
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
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
或是兼而有之?
第四谜,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第五谜,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第六谜,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
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谜,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谜“巴蜀图语”。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
可以说,如果解开“巴蜀图语”之谜,将极大地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
========
惟獨聖經
十六世紀,更正教與天主教分歧,爭執之一為聖經的權威。
或更準確一點,其相持焦點即為真理的準則。
路德馬丁、加爾文等認為聖經是真理之惟一標準「惟獨聖經」(Sola Scriptura),
天主教則認為聖經與教會傳統佔同樣重要地位。
神學系統時,以四方面的考慮:
第一,包羅性,該系統必須包羅所有的真理。
第二,超越性,這系統必須以神和祂永遠的治理為出發點。
第三,準確度,這系統必須與神聖話語的啟示完全吻合。
第四,經驗性,這系統必須能解釋所有人類對神的體驗與經歷,並基督徒靈程各階的感受。
抗靈派主張聖經中使用不同的介系詞來說明神聖三一的關係。
如『出於父』(of the Father)、
『藉著子』(through the Son)、
『在聖靈裏』(in the Holy Spirit)
都是聖經的特別說法,將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定義下來,說明祂們之間的不同。
of 是用於源頭,指明創造者;
through是指使用的工具,用在子的身上;
in是講到地方的範圍和時間,用於靈。
素質(essence)
經營(dispensation)
2017年3月14日 星期二
做工的人
這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活著的,幾乎都是收入穩定的人。
但一個人只是想活著,謙卑和努力地活著,這難道不值得尊敬?
僵硬變形的關節與水泥咬手的潰爛,從沒痊癒過,
隔著圍籬的冷漠歧視,和圍籬內的直接壓迫,
幾瓶維士比、一管注射針、一個小藥瓶……
他們只能無奈認命,這世界卻不能棄之不顧。
底層之下的底層,剝削之中的剝削。
一個青年監工的批判與關懷,
那些心疼他說不出,所以他寫下來。
有時他是有點皮,但重情義、對身邊人不離不棄的工地八嘎囧。
有時他是入了行就註定活不過70歲的電焊工,走時帶著盲眼和爛肺。
有時他是外籍移工,被體制漠視及壓榨,廉價又耐操,他的名字就是身上背心的數字。
有時她是師傅身旁備受尊敬的工地大嫂;或者默默吞下輕視跟排擠的外配。
有時,他們是高舉著建案廣告牌一整天只能賺400元的看板人。
工地現場有如被遺棄的世界邊緣,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在此掙扎求生,心知肚明再怎樣拚搏也翻身無望。
權力者毫無憐憫地欺壓,大眾帶著優越的想像遠望──反正「偏見」的標籤已輕鬆貼上了,又何必費心?
林立青擔任建築監工十餘年,這些階級不公與扭曲對待不斷在眼前搬演,自己卻無能為力,連淚都早已流不出。
終於藉由這本書,他將心中的巨大無力感化為一記憤怒直球,奮力投向社會,
他要為生命中所有認真活著的小人物找回存在的真實,讓每一個人都可以真正被視而為「人」地尊重。
======
破牆而出
文◎顧玉玲(作家.勞工運動工作者)(本篇推薦序全文見書內)
營造工地多半由鐵皮高牆圍住,所有的勞作與髒汙被一舉隔離、遮掩在牆的那一頭,看不見,也不給看。待拆牆亮相時,打地基綁鋼筋砌泥作拉水電鋸木作刷油漆清廢料的勞動者們,恆常是隱身未現的。那些拓寬拔高的反光磚壁、流線手扶梯竟像是變魔術般無中生有,出資者與高官貴賓風光剪綵時,也好似光撒了錢就可以憑空收割工程成果,並理所當然獨占了建物題名的落款處。
總算我們有了立青的工地速寫,破牆而出。灰頭土臉的實作現場,生猛有力的對話與互動,營造業工人的勞動樣貌一一現身,周邊的警察、看板人、更生人、檳榔西施、外籍配偶、性工作者也接連顯影。他的書寫位置擴寬了台灣文學的向度,他的觀察視角折射出階級文化的厚度。
我先是在臉書上零星閱讀立青的系列文章,與我的勞動認識多所呼應,遂特意搜尋了數篇列印給木工師傅競中看。競中快速翻讀後,先下了斷語:「這個作者是工地主任。」為什麼?那麼多工種、工序都接觸得到,有一定的專業理解又不致被捲入特定技術的勞動生態,唯有監工的特殊位置。
監工無非是發包單位外派至工地,負責整合各技術部門,既要協調不同工種施作者之間的困難,也要代替雇主催盯進度。這角色因掌握行政特權而似乎高於現場實作者,但又因無特定專業,也無實權,難免兩面都吃力不討好。我帶著這樣的認識重讀立青的文章,更清晰地看見那個帶著想法進場的年輕菜鳥監工,有一點熱血與世故,有一點理想性與失落傷感,更多的是做為一個人的溫暖與義憤,對工地世界帶著孩童般的好奇,及持續的反思與行動。他遊離在各工地間,接合工人們的勞動程序,保持一些距離,又置身其中,一個懸空又千絲萬履關係纏附的獨特角色,延續到收工後的私下借貸與續攤情誼。
如何在各式工種的本位主義間協商,各留餘裕的可能?還要面對勞雇間的矛盾拉鋸,監工本身必然也有極富張力的故事。不過,立青沒選擇在這個角色多著墨,轉而把焦點放在他所接觸的工人生命樣貌。我猜想,這樣的書寫態度很可能也如實反映了他與工人們的關係:讓監察的角色退一點,讓學習的態度多一點,承認並看重師傅的生命經驗。我們只有在散落的篇章中,浮光掠影地察覺他身為監工的內在矛盾,或是不得不陷入「在施工進度和工人安危下掙扎求生」,或是在法令與人性的擠壓下,終至做出「我永遠不會配合警察辦案抓外勞」的決定。唯有在〈虧檳榔〉一文中,總算看見這名年輕監工在工地裡流轉、虛耗、等待、跑腿的碌碌身形,與同樣年輕的檳榔西施們相濡以沫的安慰、放鬆,看不到盡頭的失落。
立青的工地書寫,以平視的角度進場,觀察工人間性別、年齡、族群的差異,以及權力與關係的交互作用。下工後換裝出遊的年輕打工者、擅作調度的工地大嫂、只有背心數字而無名姓的移工、多次進出監獄的粗工、工地拾荒者……構成工地勞動的主體,來去浮沉。他不評價,但有立場。因著這個貼近被損害者的立場,他看出真正的價值……
=====
工地「八嘎囧」世代
最近網路興起一種對「八家將」的奇特嘲諷,時不時就會有一堆奇怪的文章出現嘲笑「八嘎囧」。
其實就我的觀察,在工地的八嘎囧和這些網路上說的完全不一樣。怎麼說呢?工地的八嘎囧是來打工的。也可能因為我一直待在工地現場,遇到的這些八嘎囧和遠遠地看不大相同。
我對八嘎囧的定義是:會去宮廟參加活動,跳陣頭或是參與陣頭活動。
先說年輕工地八嘎囧的幾個特色:會集體行動,有漂亮機車,隨便吃,常落跑,說話要用「虧」的。
首先是集體行動。會來工地打工的年輕八嘎囧,通常做的是一些「集體」的工作。他們不會單獨一個人在工地現場,大多數是三三兩兩結伴一起,做的是可以邊做邊有個伴的工作。例如在大拆屋工地,三、四個八嘎囧敲敲打打,或是搬磚、搬垃圾重物等,這種工作很隨他們自由發揮,他們也樂得和同伴一起拆屋、搬運。或者是土方出土時的洗車工作,兩個人拿著高壓水管往貨車輪胎和道路洗呀洗呀。總之,年輕的八嘎囧一般來說都是一個帶著一個來,工資不大高,但因為通常是整天,
嘎囧一般來說都是一個帶著一個來,工資不大高,但因為通常是整天,薪水也會有個千餘元。不管做什麼,都會用手機或是什麼小喇叭放樂團「玖壹壹」。日子也就這樣和同伴過了。我身邊很多八嘎囧都是在工地忙著忙著,然後假日再去宮廟玩。
再來是機車漂亮。年輕的八嘎囧來工地現場幾次後,通常對衣服就不大要求了,很可能穿著○○宮××廟的寬鬆T,或者是舊衣服,下班有事的會在機車裡面放「真正下班要穿的衣服」,下班後水沖一沖換上衣服就跑。但無論如何,他們的車子都很乾淨漂亮。每一台看起來都精心照顧,就是那種每天下班必定洗車上蠟的樣子。另外一點是他們通常不會直接買旗艦機車,例如YAMAHA好了,他們對「勁戰」嗤之以鼻。同樣存或花十萬,他們會用七萬買「CUXI」或是「RS ZERO」、「BWS」,然後花兩萬去改車,一萬貼名字貼紙和加一些紫色、綠色、金色配件,有的還會把女朋友的名字印上去。寧可這樣,或者是買二手
的來改,也不要直接花十萬去買「勁戰」。很多年輕八嘎囧上工時用拍機車和背景打卡,下工時面對夕陽再打卡。機車的油門線上面還會綁著跟宮廟求來的平安符。
然後是不在乎食物。這是觀察年輕人和老人的關鍵點。年輕八嘎囧來工地現場通常有得吃就好,不大挑食,排骨、雞腿、焢肉,邊挑邊抱怨吃膩了。有菸抽、有飲料喝, 對他們來說比便當重要。但菸酒這種事情就看工作和人了。有的死也要喝、死也要抽,有的意思意思一下。很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做啥的,他們都很喜歡集體訂飲料或是雞排,飲料都喝無糖綠茶或是青茶,如果有啤酒更歡喜,讓我們這些管工地的後來都懶了。如果工地旁邊有香腸攤什麼的,他們也常會蹺頭跑去買,然後圍著攤頭剝大蒜。
「落跑」其實發生在所有工地現場重度勞動者的身上。但是由於八嘎囧通常是年輕人,下了班還有體力到處把妹唱歌、騎車吃燒烤,結果有時候玩到睡死了真的起不來,有一些則是因為心情不好就不來。不過和其他年輕學徒比較不同的是,通常八嘎囧還會在工地為了細故而吵架,然後人就跑了。發生這種事情我得去關心一下,免得他們會帶人回來吵架
嗆聲。有時候則是跑了過幾天後,自己沒事回來。也有的時候是女朋友來工地陪著工作或等著下班,這種情況,我們會要包商頭放他休息。
「虧」,其實是一種說話方式,不管年輕的、老的都適用。比如說發現錯誤要他們改正,一般來說都先用虧的來處理。不要直接硬碰硬地要求,那很可能會造成摩擦。例如要他們資源回收,直接開罵是笨蛋行為。你改成說這些做垃圾分類,可以讓旁邊的低收入戶晚上拿去賣錢,他們就會乖乖地把寶特瓶壓好壓扁。有的動了慈心,還會動手去幫忙整理。或者是他們做錯了位置要改,這時候要說:「都是師傅了,還考我有沒有來監工喲!」他們就會笑罵說:「三八啊!」馬上改。如果一開口就說他們做錯,很可能晚點就會找你嗆聲。
年輕八嘎囧還有一個特色:他們通常不會主動告訴你廟會要出陣頭去,只會說要請假找朋友。老一點的八嘎囧不同,會很認真地告訴你哪間廟的哪個主神生日。
●
說說老八嘎囧。在工地的老八嘎囧分兩種:一種是老婆在身邊一起做的,和老婆不在身邊的。
只會說要請假找朋友。老一點的八嘎囧不同,會很認真地告訴你哪間廟的哪個主神生日。
●
說說老八嘎囧。在工地的老八嘎囧分兩種:一種是老婆在身邊一起做的,和老婆不在身邊的。
老婆在身邊的通常會有自己專注的技術,也已經出師或是半出師狀態。工地有老婆一起工作的,通常穩定度很高,不大需要擔心會出什麼亂子。這種的一般會包下部分工作,例如瓷磚、泥作、水電、油漆或是木工,通常以家庭為單位。這些師傅們一家人來,心也就穩下來了,更少時間用來炫耀,更多時間用來和家人朋友互相分享食物、工作等情報。因為有老婆,又有工具,所以都會開小貨車或是廂型車。由於下班的時候通常會塞車,所以老婆常在下午去買水煎包、豬血糕、烤肉串、麵線、炸雞等充當點心。處得好的時候,整群人會在工地吃起來,極為海派。普渡時,這種的包商會跑來幫忙一起燒金紙,然後拿在自己的宮廟求來的什麼東西一起下去燒,幫忙祈福。到一定年齡時,同時會去工地現場又會在宮廟出現的,很可能是宮廟的換帖兄弟、爐主等等。未必會真的去跳或是帶團,但出口就是:「我連續兩年龜王啦,去年發,今年一定會更發」這類的來炫耀,然後老婆在旁邊半吐槽半讚聲。還有,他們都很喜歡聽江蕙或是秀蘭瑪雅的對唱情歌。
沒有老婆在身邊的老八嘎囧就比較複雜。有的是駕駛類工作,那比較單純,就是戴著宮廟帽子,宮廟出團時也是幫忙開車的那種。有的是整團八嘎囧的,這時候就特別了,這些團進團出的最常出現在挖掘地下道,或是拆除清運廢土的工作中,從怪手到旁邊指揮交通的,整團都是八嘎囧。這樣一團的其實問題不多,只要找老大說好工作內容通常沒啥事。但比較麻煩的是某些慶典時,明明在趕工,卻整團的人都叫不到……
●
其實在我看來,宮廟沒有這麼恐怖。這些所謂的八嘎囧,和在地生活非常緊密連結。他們未必知道自己在幹啥。他們對於家鄉和自己的宮廟有
一種非常獨特的認同感,對主流社會的議題沒啥太大興趣。普遍來說,胸無大志卻又積極擁抱社區,不愛讀書卻甘願為家庭付出,完全不求上進,卻熱情加入宮廟祈福遶境。
他們對於所謂「學校排名」完全沒有興趣,甚至於鄙視學歷。對他們而言進大企業工作也沒啥意義,腳踏實地地認為只要肯拚就好。一群人圍著宮廟互相介紹工作,板模拿到就介紹泥作,水電進場就推薦木工;賠了錢,回頭進宮廟找兄弟哭訴周轉,賺到錢立刻點燭,還願加碼普渡。
他們每個人都花大把時間泡馬子,用拙劣卻又露骨的語言文字去表達愛意,然後早早結婚生子,也必然地會買車買房。閒暇時刻在宮廟門口擺桌群聚,彼此討論工作,互相安慰吹噓。然後隨著年齡增加,技術和功夫進步後,一個一個獨立出來變成真正的師傅,又變真正的包商。賺了錢,再回頭謝神,謝兄弟,謝拜把的情義相挺,謝老婆不離不棄。
我其實認為,相較於那少數回家鄉被報導的什麼新貴創業或是小文青回家開咖啡廳, 這些「八嘎囧世代」才是真正支撐郊區地方和文化的主力。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John 20 see+believe
門徒(二十19-23)和多馬(二十24-29)顯現。
==========
復活的主
The Death of Jesus
Joh 19:28 這事以後,耶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為要使經上的話應驗,就說:「我渴了。」
Joh 19:29 有一個器皿盛滿了醋,放在那裡;他們就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牛膝草上,送到他口。
Joh 19:30 耶穌嘗(原文作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將靈魂交付神了。
Jesus' Side Is Pierced
Joh 19:31 猶太人因這日是預備日,又因那安息日是個大日,就求彼拉多叫人打斷他們的腿,把他們拿去,免得屍首當安息日留在十字架上。
Joh 19:32 於是兵丁來,把頭一個人的腿,並與耶穌同釘第二個人的腿,都打斷了。
Joh 19:33 只是來到耶穌那裡,見他已經死了,就不打斷他的腿。
Joh 19:34 惟有一個兵拿槍扎他的肋旁,隨即有血和水流出來。
Joh 19:35 看見這事的那人就作見證,他的見證也是真的,並且他知道自己所說的是真的,叫你們也可以信。
Joh 19:36 這些事成了,為要應驗經上的話說:「他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
Joh 19:37 經上又有一句說:「他們要仰望自己所扎的人。」
Jesus Is Buried
Joh 19:38 這些事以後,有亞利馬太人約瑟,是耶穌的門徒,只因怕猶太人,就暗暗的作門徒。他來求彼拉多,要把耶穌的身體領去。彼拉多允准,他就把耶穌的身體領去了。
Joh 19:39 又有尼哥底母,就是先前夜裡去見耶穌的,帶著沒藥和沉香,約有一百斤前來。
Joh 19:40 他們就照猶太人殯葬的規矩,把耶穌的身體用細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
Joh 19:41 在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有一個園子,園子裡有一座新墳墓,是從來沒有葬過人的。
Joh 19:42 只因是猶太人的預備日,又因那墳墓近,他們就把耶穌安放在那裡。
==========
空墳(二十1-10)。
Joh 20:1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那裡,看見blepo石頭從墳墓挪開了,
Joh 20:2 就跑來見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把主從墳墓裡挪了去,我們不知道放在那裡。」
Joh 20:3 彼得和那門徒就出來,往墳墓那裡去。
Joh 20:4 兩個人同跑,那門徒比彼得跑的更快,先到了墳墓,
Joh 20:5 低頭往裡看blepo,就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只是沒有進去。
Joh 20:6 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墳墓裡去,就看見theoreo細麻布還放在那裡,
Joh 20:7 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
Joh 20:8 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eidos就信了。
Joh 20:9 (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從死裡復活。)
Joh 20:10 於是兩個門徒回自己的住處去了。
========
復活的主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二十11-18)、
Jesus Appears to Mary Magdalene
Joh 20:11 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裡看,
Joh 20:12 就見兩個天使,穿著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著,一個在頭,一個在腳。
Joh 20:13 天使對他說:「婦人,你為什麼哭?」他說:「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裡。」
Joh 20:14 說了這話,就轉過身來,看見theoreo耶穌站在那裡,卻不知道是耶穌。
Joh 20:15 耶穌問他說:「婦人,為什麼哭?你找誰呢?」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就對他說:「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那裡,我便去取他。」
Joh 20:16 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他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Joh 20:17 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裡去,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
Joh 20:18 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hora了主。」他又將主對他說的這話告訴他們。
========
復活的主向門徒顯現
Jesus Appears to the Disciples
Joh 20:19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
Joh 20:20 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eido主,就喜樂了。
Joh 20:21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
Joh 20:22 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
Joh 20:23 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
復活的主向門徒多馬顯現
Jesus and Thomas
Joh 20:24 那十二個門徒中,有稱為低土馬(twin)的多馬;耶穌來的時候,他沒有和他們同在。
Joh 20:25 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eido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
Joh 20:26 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裡,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
Joh 20:27 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原文作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
Joh 20:28 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
Joh 20:29 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hora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eido就信的有福了。」
The Purpose of This Book
Joh 20:30 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
Joh 20:31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
EUREKA
阿基米德Αρχιμήδης,前287—212年,出生在希臘西西里島東南端的敘拉古城Siracusa。
在當時古希臘的輝煌文化已經逐漸衰退,經濟、文化中心逐漸轉移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
但是另一方面,義大利半島上新興的羅馬帝國,也正不斷的擴張勢力;
北非也有新的國家迦太基興起。
阿基米德就是生長在這種新舊勢力交替的時代,而敘拉古城也就成為許多勢力的角力場所。
在經過許多年的求學歷程後,阿基米德回到故鄉—敘拉古。
據說敘拉古的國王—海維隆二世赫農王King Hieron與阿基米德的父親是朋友,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國王與他們是親戚關係。
總之,回國後的阿基米德很受國王的禮遇,經常出入宮廷,並常與國王、大臣們閒話家常或是暢談國事。
阿基米德在這種優裕的環境下,作了好幾十年的研究工作,
並在數學、力學、機械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發現與成就,成為上古時代歐洲最有創建的科學家。
真假皇冠 一試便知:
這個難題讓阿基米德回家苦思了幾天,吃不下飯也睡不好覺。
原來國王請金匠用純金打造了一頂王冠,做好了以後,國王懷疑金匠不老實,
可能造假摻了「銀」在裡面,但是又不能把王冠毀壞來鑑定。
怎樣才能檢驗王冠是不是純金的呢?哇!這可是個傷腦筋的問題。
阿基米德想的好久,一直沒有好方法。
有一天,他在洗澡的時候發現,當他坐進浴盆裡時有許多水溢出來,這使得他想到:
「溢出來的水的體積正好應該等於他身體的體積,所以只要拿與王冠等重量的金子,
放到水裡,測出它的體積,看看它的體積是否與王冠的體積相同,如果王冠體積更大,
嘿嘿嘿!表示其中造了假,摻了銀。」
阿基米德想到這裡,不禁高興的從浴盆跳了出來,光著身體就跑了出去,
還邊跑邊喊「尤里卡!尤里卡!(希臘話:發現了)」
同學們可別小看這句話,現代世界上最著名的發明博覽會就是以「尤里卡」命名的。
果然經過證明之後,王冠中確實含有其他雜質,
阿基米德成功的揭穿了金匠的詭計,國王對他當然是更加的信服了。
後來阿基米德將這個發現進一步總結出浮力理論,
並寫在他的《浮體論》著作裡,也就是我們國中時會學到的:
物體在流體中所受的浮力,等於物體所排開的流體的重量。
阿基米德為流體靜力學建立了基本的原理。
=====
谈论一个人的改变,这个人就是多马,他是基督十二使徒之一。
在说多马以前,让我们回顾一下主耶稣在他复活以后向门徒的显现。
在复活节星期天的早上,妇女们过来想用香膏来膏耶稣的尸体。
她们发现石头已经被人移开,其中的一位——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即跑回去告诉耶稣的门徒。
其他妇女走进坟墓,天使告诉她们耶稣已经复活,他活着!
耶稣的两个门徒彼得和约翰也来到坟墓旁,发现坟墓是空的。
接着,抹大拉的马利亚再次过来,她是第一个看到耶稣复活的人,但是门徒们不相信她的见证。
稍后,两位耶稣的门徒前往一个叫以马忤斯的村庄。
一个陌生人与他们同行,他根据圣经向他们解释耶稣为什么必须受难、受死。
当他们抵达以马忤斯的家时,他们认出了那陌生人就是耶稣。
耶稣消失了,他们跑回了耶路撒冷。
当复活的耶稣第一次向门徒显现时,一个叫多马的人当时不在场,
当他们告诉他已经见到耶稣时,他不相信,
并且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
就是因为这句名言,他此后便被称为多疑的多马。
他质疑的到底是什么呢?
多马所质疑的,首先是门徒的见证!
多马相信他自己,相信他的常识,相信他的经验,相信自己的眼睛,只相信自己的验证。
当时的情况是:所有人都因为无法面对耶稣死亡的残酷事实,已经陷入绝望和伤痛之中。
多马认为自己的信仰基础被连根拔起,失去信靠的缘由。
耶稣已经死了,他到底是谁呢?他岂不是与千万人一样,已经死了吗?
多马心中密布乌云,充满黑暗,没有一点亮光和一丝盼望。
我们都要知道,如果一个人失去希望,那么一切都结束了。
有人说:“一个人可以40天不吃东西,3天不喝水,8分钟不呼吸,但是不能一秒钟没有希望。”
还有人说:“如果监狱里的囚犯没有了盼望,很快就会自杀。但是只要还有一丝盼望,就能叫这人继续存活下去。”
门徒们告诉多马,他们已经看见主了,
多马以“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来回应,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这是针对门徒们的,他们说看见了,但多马不信他们所讲的,
他认为他们所讲的完全不真实,他要自己去验证,否则什么都不相信。
另一面,对于主真的复活这回事,多马也不理解,想不通。
他知道耶稣已经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虽然先是妇女说她们看见耶稣,接着其他人都说看到复活的耶稣,但是从生理的观点来看,耶稣已经确确实实死了。
罗马人已经宣告耶稣死了,连死亡证明都开出来了。他也知道耶稣被埋葬了。
多马的头脑很难相信耶稣基督能复活,理性和知识都通不过,医学常识也说不可能,因而多马不信。
其实,门徒们都是多疑的多马,多马不过什么是我们当中把怀疑清楚表达出来的一位。
其他门徒在亲眼目睹耶稣复活之前,他们与多马一样,怀疑耶稣的复活。
抹大拉的马利亚以为耶稣的尸体被人挪走,彼得也不信,约翰?
以马忤斯路上的两个门徒也不信,其他门徒也都是见了复活的主后才信的。
那些门徒在那里呢?他们不也是躲藏起来,充满了恐惧吗?
经文说:“那日就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
那些门徒虽然已经听到耶稣复活的信息,但是仍旧未信或半信半疑,他们忘记了主的应许,与多马一样全凭感觉,凭眼见。
怀疑必然产生恐惧,在恐惧中,人一定会惊慌。
当我们责备多马的怀疑,也要拿镜子来照照自己,我们是不是也是全凭感觉,眼见,也会怀疑。
我们都监察一下自己,有没有人信了耶稣以后,就不再怀疑耶稣呢?
其实,扪心自问,我们都跟多马一样。
当我们凭感觉,凭眼见,忘记主的应许的时候,我们也是多疑的多马。
既然我们都会怀疑,怎么办呢?在疑惑中灭亡吗?天天生活在恐惧战兢中吗?
我们的神是体恤的神,也是大能的神,他要做一件奇事,要将怀疑转为相信,
首先让我们看看神如何将这位最具代表性的怀疑者成为相信者的。
文艺复兴期意大利画家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油画,《圣多马的怀疑》。
看到这幅油画之后,大家有什么感觉呢?
那位不相信耶稣复活的多马,用手摸耶稣的肋旁。
他弯腰皱眉,凝神专注看着,手指几乎整个伸进耶稣的伤口中。
这个在怀疑中探究的多马也是我,也是大家,这幅画把我们心里的犹豫,多疑在阳光下晒,被晒得感觉有些让人难过。
但是,耶稣让人得安慰,
他抓住这个坚持除非亲眼看见钉痕,用手探入肋旁伤口,否则绝不相信他复活的人,耶稣用这种方式解除多马的疑惑。
多马的怀疑和耶稣的怜悯直指我们的心,主耶稣没有斥责,没有愤怒,忍耐着多马的怀疑。
多马在耶稣的怜悯下,出于信心,发出告白:“我的主!我的神!”
复活的主知道一切,他知道我们心里的光景;知道我们的软弱、需要、疑惑。
为着要帮助门徒,主复活后向忧伤到极点的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
在前往以马忤斯路上向灰心到极点的的2个门徒显现,
又向把门关起来、害怕犹太人、心里忧虑到极点的这些门徒显现,在这里,
我们看到他专门向多疑的多马显现,让多马摸手上的钉痕,探入他的肋旁,以消除他的疑惑。
那位他曾对主的复活“非见不信”的多马完全改变,成为新的,勇敢的多马。
多马后来前往印度传播福音,并且殉道。
印度不但有一些以多马为名的教会,而且还可找到有关他的不少遗迹。
传说他是被矛刺死的,早期教会用一支矛与一柄木匠曲尺为标志来象征多马的忠心与勇敢。
根據早期基督教歷史學記載,多馬曾到波斯及印度多個地方傳福音,
最後在印度一個城市馬拉巴(Malabar Coast)被長鎗刺死,他的遺體埋葬在Madras附近Mylapore的地方。
多馬曾到過印度傳教有多項歷史證據,他一直被公認是米索疋達米亞和印度的使徒。
公元九世紀,英國(King Alfred of Wessex)特爲聖多馬送捐獻給羅馬及印度。
聖多馬的墓穴至今還在Mylapore的地方。
我们在福音书上看到主耶稣的生平,看到主耶稣的受死,埋葬,复活,
在使徒行传看到门徒的见证,看到早期教会的生活。
我们会不会像多疑的多马呢?会不会说这些都是书上写的,都是其他人的见证,
会不会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呢?
耶稣以温柔和耐心带领多马,也带领我们。
我们每一个属主的儿女都要在信心中经历复活,我们在信心中把握这复活的确据。
我们一个属主的儿女都要如多马一样尝到他的美善,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信心之旅。
有一天,有一个名叫耶书亚的人把他认为世界上最需要的东西开列出一份清单:健康、才能、财富、名声……等等,
他以此征求他人的意见。一次,他父亲的一位朋友看了这张清单,就告诉他:
“你所写的这些东西,确实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但是其中缺少了一个要素,如果没有这个要素,
你所列的所有的东西都会成为你极大的重担。”耶书亚很有兴趣,迫切地问到,缺少了什么?
那人拿起笔来,把这些项目一笔划掉,写下:“心中的平安”。并且告诉他:
“这是你唯一缺少的最重要的东西。没有心中的平安,你所列的这些就不是福,而是祸。”
心中的平安是我们每一个属主的儿女必然会经历的,这平安来自罪得赦免,与神和好,
当我们有罪得赦免的确据时,我们心中经历到这平安,我们会如同多马一样,说:“我的主!我的神!”
我们在约翰福音14:27中看到,耶稣把这样的应许留给早期的门徒,也给我们。
“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
我所赐的,不象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
圣灵把我们的心带到空十字架和空坟墓那里,虽然我们没有亲眼见到复活的耶稣,
十字架告诉我们,耶稣为我们被钉,为我们舍命流血,死在十架上,为我们担当一切罪债,他被埋葬了。
十字架是空的,坟墓是空的, 因从死里复活,耶稣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
也让我们确定,我们得罪的确被赦免了,我们的救恩是确定的,是我们完全可以笃定的。
当我们对未来不确定的时候,当我们遭受困苦的时候,当我们的弟兄姐妹遭遇身体的疾病的时候,
圣灵告诉我们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得胜掌死权的魔鬼、胜过阴间的权势。
我们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但我们知道复活的主耶稣与我们在一起,复活之主手里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掌管着未来。
我们的主爱我们,陪伴着我们,这就是心里的平安,
我们一次次在信心中看到空坟墓,就一次次让我们经历了复活的大能,一次次品尝到心里的平安,
也一次次消除心里的疑惑,我们的信心也一次次再增强,慢慢从“怀疑的多马”到“相信的多马”,
我们的信心让我们不再惧怕死亡,坟墓关不住我们的主,也一样关不住我们。
信心让我们享受神的祝福,让我们有平安的心。一个连死亡都不惧怕的人,还会怕什么呢?
信心使我们有力量,在今生活得更丰盛,也把我们带入与复活之主同住的永远生命中。
==========
1.被選:可3:13-19
2.膽怯:約11:8-16
3.遲鈍:約14:1-7
4.多疑:約20:24-25
5.驚嘆:約20:26-29
6.充滿:徒01:12-14
==========
希伯來書11章裡所列出的「信心英雄榜」,有那些人物呢?
我們看到有亞伯、以諾、挪亞、亞伯拉罕、撒拉、 以撒、雅各、約瑟、摩西、約書亞、喇合、
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大衛、撒母耳,和眾先知。
這些都是古人,是一群認識神的人。
他們不曾用過「信心」這個 詞,因為他們的「信心」就顯明在他們的生活行為上;
他們都是與神同行的人──事奉祂、敬畏祂、順從祂並緊緊跟隨祂。
信心就是與神同行,我們要像這些信心的 偉人一樣,神的話必須成為人生每一方面的指引。
今天,我們卻把信心視作一份財物,把它很安全地存放在心靈櫥櫃的某個角落,
在有需要時才除去灰塵而把它拿出來,然後加以展示。
但聖經上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古人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
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神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來11:1~3)
這些古人並不是把信心堆放在某處,他們乃是天天穿上信心的衣服。
信心像是他們每日所呼吸的空氣一樣,是那麼地平常。
現在,世人卻把宗教當作一門學科或是偶爾履行一下的義務,並且說禮拜天是為宗教所定的日子。
然而,看看這些信心偉人,他們與神有著密切的關係,天天與神同行。
我們當像古時的信心英雄一樣,對神要有完全的信靠。
信心,不是科學的意見。
人們總是說﹕「當我看見,我就會信。」不,他們不會。他們不能。
你只可以對那些看不見的事相信,或是有信心。
你看見的事實,不是要去相信的。
如果你可以去證明,信心就沒有用。
沒有人相信2加2等於4。他們知道。
但是神想要信心。
「人非有信,不能得神的喜悅。」(來11﹕6)
耶穌說,「那沒有看見就信的人有福了。」(約20﹕29)
信心是通往神祝福的道路,在你量度之前不去相信,並非「聰明」的做法。這就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指出的。
他熟悉希臘的思想家,就是那發現數學的準確性的。
結果可以從數字推算而來,而他們想像那對所有事物都一樣可以,包括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目的,以及神自己。
時至今日,這些古代的哲學家以不干事的話轉移思想者的心。
保羅知道發生什麼事,他告訴哥林多學習思想的人說﹕「世界藉智慧不能認識神」。(林前1﹕21)
信心是基於信人關係的,不是數學的公式。
==========
阿基米德經常為了研究而廢寢忘食,走進他的住處, 隨處可見數字和方程式,
地上則是畫滿了各式各樣的圖形,牆上與桌上也無法倖免,都成了他的計算板,由此可知他旺盛的研究精神。
國王也知道阿基米德驚人的研究精神,於是他出了一個難題給阿基米德去解決。
阿基米德可能使用了浮力的原理來判斷黃金王冠的密度是否小於等同質量的純金塊。
阿基米德浮體原理 真假皇冠 一試便知 這個難題讓阿基米德回家苦思了幾天,吃不下飯也睡不好覺。
原來國王請金匠用純金打造了一頂純金王冠,做好了以後,國王懷疑金匠不老實,可能造假摻了「銀」在裡面,
但是又不能把王冠毀壞來鑑定。怎樣才能檢驗王冠是不是純金的呢?
阿基米德想了好久,一直沒有好方法。
有一天,他在洗澡的時候發現,當他坐在浴盆裡時水位上升了,
這使得他想到了: 「上升了的水位正好應該等於王冠的體積, 所以只要拿與王冠等重量的金子,放到水裡,
測出它的體積,看看它的體積是否與王冠的體積相同, 如果王冠體積更大,這就表示其中造了假,摻了銀。」
阿基米德想到這裡,不禁高興的從浴盆跳了出來,光著身體就跑了出去, 還邊跑邊喊「尤里卡!尤里卡!」
(尤里卡εύρηκα 希:「我發現了!」)。
果然經過證明之後,王冠中確實含有其他雜質,阿基米德成功的揭穿了金匠的詭計,國王對他當然是更加的信服了。
現代世界上最著名的發明博覽會就是以「尤里卡」命名的
(但實際上,因為王冠至少有頭那麼大,所用的容器也必然比王冠大,
而金匠摻銀的前提是不會使王冠顏色發生顯著改變,所以也不會摻太多銀,
王冠比金塊多出的體積也不會太多, 所以即使王冠比金塊多出的體積使水面上升,也不會十分顯著,
以阿基米德時代的測量技術,很難比較出王冠與金塊的體積差異, 即使有差異,也不能排除是實驗中誤差所致,
一個更可能的方案是:阿基米德把王冠與金塊放在天平兩頭,將天平置於有水的浴缸中,哪端更輕,則哪端體積更大。
最終發現王冠體積更大)
後來阿基米德將這個發現進一步總結出浮力理論,並寫在他的《浮體論》著作裡, 也就是:
物體在浮體中所受的浮力,等於物體所排開的浮體的重量。
阿基米德為浮體定律建立了基本的原理。
==========
The word used in Greek for saw means understood.
and it is not an "Oh, I get it now" understood. It's instead a "Holy cow, eureka, why didn't I get this before, jaw-dropping realization" understood.
In the burial clothes, all became clear to John.
All that Jesus had told him about the resurrection became clear to him. Because of this very moment John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First Believer" in 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 Jesus.
In the synoptic Gospels, the writers say that Jesus was buried in a linen cloth.
John very specifically points out that it was actually strips of linen that were used.
It's very similar to the wrapping of an Egyptian mummy.
This contributed even more to John's instant understanding.
Let's take that balloon and wrap it in strips of cloth and then let it deflate.
What would remain would be very different than if the balloon had burst!
==========
blepo:G991
A primary verb;
to look at (literally or figuratively): - behold, beware, lie, look (on, to), perceive, regard, see, sight, take heed. Compare G3700.
theoreo:G2334
From a derivative of G2300 (perhaps by adverb of G3708);
to be a spectator of, that is, discern, (literally, figuratively [experience] or intensively [acknowledge]): - behold, consider, look on, perceive, see. Compare G3700.
eidos:G1491
From G1492; a view, that is, form (literally or figuratively): - appearance, fashion, shape, sight.
eidō:G1492
A primary verb; used only in certain past tenses,
the others being borrowed from the equivalent, G3700 and G3708;
properly to see (literally or figuratively);
by implication (in the perfect only) to know:
- be aware, behold, X can (+ not tell), consider, (have) known (-ledge),
look (on), perceive, see, be sure, tell, understand, wist, wot.
Compare G3700.
horaō:G3708
hor-ah'-o
Properly to stare at (compare G3700),
that is, (by implication) to discern clearly (physically or mentally);
by extension to attend to;
by Hebraism to experience;
passively to appear: - behold, perceive, see, take heed.
optanomai optomai:G3700
op-tan'-om-ahee, op'-tom-ahee
The first a (middle voice) prolonged form of the second (primary)
which is used for it in certain tenses;
and both as alternates of G3708;
to gaze (that is, with wide open eyes, as at something remarkable;
and thus differing from G991, which denotes simply voluntary observation;
from G1492, which expresses merely mechanical, passive or casual vision;
while G2300, and still more emphatically its intensive G2334,
signifies an earnest but more continued inspection;
G4648 a watching from a distance): - appear, look, see, shew self.
==========
==========
主題:耶穌復活和顯現 鑰節:二十章十七, 二十一,二十二節
事實大要:
一、馬利亞與兩個門徒探空墳(1-10)
1、馬利亞探墳墓(1-2)
見石頭挪開,跑去告訴西門彼得與約翰。
2、兩個門徙跑去看空墳(3-10)
約翰先見到細麻布,未進去;(1)彼得進去見頭巾及細麻布存放在那里;(2)門 徙不知耶穌已復活,兩面門徒回自己住處。
二、天使及耶穌向馬利亞顯現(11-18)
1、天使向馬利亞顯現(11-13)
馬利亞在墓外哭泣;兩位天使向她顯現;馬利亞與天使對話。
2、耶穌向馬利亞顯現(14-18)
看見耶穌,以為是看園子的人,耶穌叫她的名字,才知道是主。并說不要摸祂,要 先去見父,叫她轉告門徒祂要先到父那里。
三、初次向門徒顯現(19-23)
1、在門徒所住地方顯現(19-20)
一賜門徒平安,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
2、差派門徒及賜聖靈(21-23)
第二次賜平安,差派門徒,向門徒吹气,賜聖靈,賜赦罪權柄。
四、向多馬顯現(24-29)
1、多馬疑惑(24-25)
不信門徒們的見證。
2、耶穌第二次向門徒顯現(26-29)
第二次賜平安,讓多馬摸手及探肋旁,多馬稱耶穌為主、為神。未看見才信的人有 福
五、總結(30-31)
許多神跡未記載;記神跡為叫人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儿子,信祂的人得生命。
分段注釋:
一、馬利亞與兩位門徒探空墳(1-10)
靈意重點:空墳墓的見證;不明白 聖經,不知耶穌必要復活。
初信
1、「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 利亞來到墳墓那里,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1節)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那里。」 這位特別蒙了赦免的罪人,是一位心靈完全奉獻給她救主的姐妹。在天剛放曉,安 息日的禁令方才解除的時候,就首先來到墓前要看望主的身體。在過去她曾用油膏 過主的腳,現在她特來膏耶穌行殯葬之禮,以表明她敬愛的心意(路7:36-50;約 12:1-8;可16:1)。
耶穌釘十字架前,膏耶穌的馬利亞,是一位愛主及明白 主旨意的姐妹。耶穌復活後第一次顯現的,也是一位愛主的姐妹,這是兩位愛主姐 妹共同的特點。
馬利亞之所以首先遇見復活的主,乃因她是一位特別蒙神赦免 的罪人,她曾用香膏膏耶穌,她比別人更早到耶穌墓前。這就是她特別蒙福的原因。
2、「因為他們當時不明白聖經的意思,就是耶穌必要由死里 復活。」
在當時他們還不知道,將詩篇上的話「你必不將我的靈 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坏」(詩16:10),應用在主的身上;再過几個 禮拜,彼得就學會了(2:27)。所以都同樣覺著沒有在墓前逗留的必要了,「於是 兩位門徒各回自己的住處去了。」
他們之所以不明白聖經,是因保惠師還沒有來到,所以, 憑天然的經歷和智慧,是不能明白聖經。
一般
1、「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 利亞來到墳墓那里,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1節)
天時還黑,地處墳間,因著基督的吸引,令一弱小女子 如馬利亞者,竟然也敢前去。是的,榮美可愛的耶穌,是遠超過一切黑暗和死亡的; 所以凡受祂吸引的人,也能同樣無懼於黑暗和猶太人死亡的權勢,而勇往直前。因 為,耶穌的墳墓,是有猶太人祭司長的差役和羅馬兵丁在看守(太27:62-66)。
2、「就跑來見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對 他們說,有人把主從墳墓里挪了去,我們不知道放在那里。」(2節)
馬利亞和兩位門徒之所以看見空墳墓,就相信有人把耶 穌身體挪了去(8節),主要是他們不明白聖經所說,耶穌必要復活。因此,凡屬靈 的事情我們不能憑外面現象,靠自己天然的理智來判斷,若憑外面現象,靠自己天 然的理智來判斷,將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還有,我們若沒有屬靈的經歷,憑著聖經就可以相信, 但是在說明及解釋屬靈經歷時,或許有許多瑕疵和錯解。耶穌對尼哥底母說,祂所 說的永生是祂知道(經歷)的(約3:11)。
3、「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墳墓里去,就看見細麻布 還放在那里。」(6節)
在路加福音天使對婦女們說:「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 呢?他不在這里已經復活了」(路24:3-7),墳墓是放死人的地方,不可能找到活 人,這是說到我們不能在世人(屬靈的死人)中找到耶穌,也不能在沒有耶穌同在 的地方,如沒有神同在的聚會及信徒中找到耶穌(太22:32)。
二、天使及耶穌向馬利亞顯現(11-18)
靈意重點:復活的主向她顯現,復 活的啟示和使命。
初信
1、「於是兩個門徒回自己的住處去了。馬利亞卻站在 墳墓外哭。」(10-11)
彼得和約翰沒有主,可以回自己的地方去;馬利亞卻不 能回去,因為沒有主,她的心就碎了!就是這樣一顆熱切愛主的心,使主不能不將 頭一次的顯現賞賜給她。
對於愛主,常與主同在的馬利亞,失去一切(詩42:1-3), 因此,每位信徒,他一生最重要的事,就是遇見復活的主,并一直與主同在。一位 真正遇見主的人,若不小心或因失敗失去主的同在,必迫切地尋找,直到找著,如 雅歌中的女子(歌5:8)。
2、「請告訴我,你把祂放在那里,我便去取祂。」 (15節)
馬利亞沒有想到,一個死人的尸體有多臭(因為已經過 了三天)、多重、多可怕,竟然要去取祂,這乃是愛的能力所促使。是的,親愛的 弟兄姐妹,在愛里無論做什么都不會覺得難。若是我們覺得跟從主是一件難為的事, 這無非證明了我們愛主的心不夠了!
3、「耶穌說馬利亞,馬利亞就轉過來用希伯來話對祂 說,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16節)
馬利亞听見主耶穌叫她的名字,她就認識是夫子在叫她。 她就從痛哭中轉為歡喜,這是說,當我們在患難中,只要听見主的聲音,必得安慰。 每一位蒙召、重生的信徒都是主的羊必熟悉主,當主呼叫他名字時,他必認得,不 但不害怕,反而高興(約14:4-5)。
4、「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昇上去見我的父。 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訴他們說,我要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 神,也是你們的神。」(17節)
因著耶穌的復活,使我們得祂生命,成為神的儿女(約 1:12),因此祂的神就成了我們的神,祂的父就成了我們的父,祂也稱我們作「弟 兄」(來2:11;約17)。哦,祂是何等降卑,直到與我們同等,這是何等奇妙又有 福的關系!
主耶穌還未復活前,他在地上是門徒的夫子(教師), 教導他們認識神,是門徒生命的光和糧。但祂復活、昇天後,祂就成為門徒的弟兄 及長兄(羅8:29)。
一般
1、「耶穌問她說,婦人為什么哭,你找誰呢。馬利亞 以為是看園的,就對祂說,先生,若是你把祂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祂放在那里, 我便去取祂。」(15節)
耶穌第一次問馬利亞的時候,馬利亞不認識祂就是主, 是因她被懮傷的眼淚和無知所困住,以致不能分辨這就是所听過的聲音。其實,我 們在任何困境中,復活的耶穌都是一直與我們同在。我們不要象她被苦難的環境困 住,而看不見主耶穌。還有馬利亞雖然熱心愛主,卻因缺少復活基督的啟示,竟然 當面見主而不認識(馬利亞以為是看園的)。但經主耶穌的一聲呼喚,「馬利亞!」 點醒了在迷蒙中的她,使她認識了復活的耶穌──「拉波尼」(16節),哦,所有 在糊涂熱心中的基督徒,也何等需要復活基督的啟示!
2、「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昇上去見我的父。 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訴他們說,我要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 神,也是你們的神。」(17節)
耶穌對她說「不要摸我」,她所必須學習的,就是在不 能撫摸主的雙足,不再听見主的聲音的時候,依然能信主,愛主而事奉主。她所應 當把握住的,不是那住在肉體的帳幕之中,受著血肉之體的束縛和限制的主,乃是 那與父完全合而為一的主。按今天信徒的經歷,我們也需要脫离外在感覺上的同在, 進到內心深處的同在;即由外院進到聖所及至聖所。
所以主將祂最後一次顯現的意義,就是我們所謂救主昇 天,或說主將形體的存在完全收回的意義,告訴了馬利亞。主的昇天結束了,祂與 門徒之間第一個階段的往來形式也隨之結束了。因此,可以說是與他們分离。但是 在更深奧的意義上說,這卻是主與門徒之間,更豐美的契合的開端。當祂在世行道 的時候,只有那身體與祂同在的人能夠與祂交談。祂若在加利利,耶路撒冷的人就 不能見祂;祂若在耶路撒冷就不能在加利利找到祂。
然而在祂昇天,就是祂與天父完全合一之後;我們在什 么地方與神同在,也就在什么地方與耶穌同在;神既是無所不在,我們就可以隨處 與神同在,隨時與主同在了。祂既是「在天上」,所以祂能夠處處與我們同在。這 就是十四章耶穌所說父家的住處(約14:1)。
我們的篤誠信仰,不應該將我們束縛在空虛的墳墓之上, 應該將我們心靈提到天上去,好叫我們也「在心思意念上昇到那里,而且時常與祂 同住」;更應該差我們進入世界,實行祂的旨意。這不是兩件事,乃是一件事。 (湯普威廉)(弗2:6西3:2)
3、「因我沒有昇上去見我的父。」(17節)
祂真正往父那里去的時候,是祂在十字架上成了仁愛之 道的時候,「成了」。但是在短期之內,主卻故意將自己束縛在形體的限制之內, 以便藉著祂復活的身體顯現,并差遣他們去收胜利的果實。祂「往父那里去」的程 式,「還沒有」完成,祂往父那里去,是祂現世生活靈性和工作的絕頂造詣,是門 徒們奉祂的名而行异能的能力之源(14:12)。無論是為了使我們對祂的愛心得以 完全,或是為了使祂的大能,得以充分的運行在我們里面(弗4:8-16)(湯普威廉), 我們所必須把握住的,不是按著肉體認識在猶太地的主耶穌(林後5:16),而是那 坐在神右邊,并藉著聖靈運行在我們內心的主耶穌基督。
4、「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訴他們說我要昇上去,見 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17節)
主耶穌復活後,祂與門徒們就開始了一個新的關系。馬 利亞奉了差遣把將要成就的事告訴門徒;她所要傳達的消息,其字句之間所表示的 是主與門徒的團契,而不是分离。「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對於門徒說,這是個 新稱呼。其理由是因為,在主心里祂的父也是我們的父──這稱呼是在主復活以後 最顯明的說法(參閱馬太28:10)。在那里,這稱呼是用在吩咐門徒等候主昇天的 命令中。「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我要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 神,也是你們的神。」
這命令立刻就被接受了。這一位蒙了赦免的罪人,成了 基督的專使,去向使徒們報告她的主,也就是他們的主,已經復活了。「抹大拉的 馬利亞就去,告訴們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將主對她說的話告訴他們」 (18節)。
因此──每位遇見復活耶穌的信徒,必在靈里與耶穌有 「弟兄」的情誼及交往。每一位元蒙恩的人,都會被主差遣向別人傳達主的資訊, 而且每次新的經歷,都會有新的使命,如同以賽亞一樣(賽6:5-8)。
三、初次向門徒顯現及差遣,賜聖靈。(19-23)
靈意重點:復活的主賜平安,喜樂, 使命及權柄。
初信
1、「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 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愿你們平安」。(19節)
復活的耶穌基督,是超越一切限制的。門雖然關了,并 不能把祂關在外面;祂若要來顯現,什么都不能阻擋祂!敞開的人祂能施恩,關閉 的人祂也照樣施恩。所以我們無需用人工的方法,叫人努力敞開;只要讓復活的耶 穌基督在此彰顯,就能沖開一切的關閉。祂所賜的「平安」也是不能奪去的平安 (14:27;16:22腓4:7)。
2、「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 就喜樂了。」(20節)
「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20節)這里說出真實喜 樂的原因。門徒閉門聚集,里頭滿了懼怕,但主一顯現,他們就喜樂了。是的,我 們今日無論遭遇何种痛苦艱難,只要主來一顯,也立時喜樂。
復活基督的顯現,帶來豐滿的祝福:(1)平安── 「愿你們平安」,(2)喜樂──「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3)主的差遣── 「我也照樣差遣你們」,(4)屬天的權柄──「你們赦免就赦免了,留下就留下了」, (5)消除因物質觀念而有的疑惑──「我非看見,探入總不信」,帶進屬靈超脫的 認識──「沒有看見就信」,(6)哀心折服的敬拜──「我的主,我的神」。
3、「耶穌又對他們說原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 我也照樣差遣你們。」(21節)
二十節耶穌「問安」中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證明祂 為他們釘十字架,乃是為他們贖罪,可說是「赦罪中的問安」。第二次是另一种新 的意義。
第二次主又重新向他們問安,并進而將使徒的使命賜給 了他們;同時并指明了今後祂與門徒之間的團契,所必須采取的新方式。「愿你們 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中保的地位又顯出來了;父…子… 子…使徒。我們是要與主共同擔任這奉遣的職務;但在人類中卻永不會有能夠與主 分庭抗禮、完全平等的人物;因為祂是直接的受於天父,而不接受於任何居間的媒 介,我們卻是因著祂而蒙父差遣的。因此,第二次「問安」,可稱為「差派的問安」。
4、「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气,說:你們受聖靈」。 (22節)
在十四章中說到真理的聖靈保惠師,要永遠與門徒同在, 也要在他們里面(14:16-17),主要的目的是為賜生命,使他們與父子合一,有生 命的聯合(14:20)。
在這里所賜的聖靈是聖洁的靈,為預備他們執行天國的 使命,特別是對蒙召的使徒們。聖靈賜下來的基本宗旨,原是叫我們為基督作見證。 我們若不注意聖靈的宗旨,就不必希望得著這恩賜。一個失去了宣教興趣的教會, 就不能成為(也沒有資格希望成為)一個「屬靈的」教會。「為基督作見證」,是 全體信徒的職責,是在個人崗位上,為主作在第十五章向我們指出的愛的見證(約 15:16──17)。
一般
1、「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 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愿你們平安。」(19節)
這里主所賜的「平安」,是復活境界里的平安,即「我 們平安」(約14:27),是指祂與父同在的平安,也告訴我們,唯有保惠師同在及 內住的經歷,我們才能遇見復活的主(14:16-20)。
2、「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 見主,就喜樂了。」(20節)
門徒遇見復活的主就喜樂了,基督徒靈里的喜樂是在於 遇見復活的主,听見祂赦免、安慰及差遣的喜樂。靈里的喜樂不只是情緒上的激動, 與世人魂里的激動不同,這些都是沒有屬靈的果效,由此可分辨出來。
每一次遇見復活的主,都必有新的喜樂和新的屬靈更新 經歷,如本章二十六章至二十八節及二十一章的經歷。
每一次遇見──復活的主,必更新在聖靈里的平安和喜 樂,及跟隨主的經歷,假若這不是我們的經歷,必是在這條路上停頓下來了,因為 箴言說,「義人的路,如同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箴4:18)。
3、「耶穌又對他們說,愿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 我也照樣差遣你們。」(21節)
天父借著差遣聖子,降世為救主而發動的神聖使命,竟 放在了我們的肩頭,靠著我們去繼續推動了。我們是基督身上的肢體,祂要靠著我 們完成祂的宗旨。關於復活的主所賜給門徒的任命,所有的記載在內容上都是完全 一致;他們是要去為祂作見證(路24:47-48;1:8)、宣傳福音(可16:15)、使 天下万民作門徒(太28:19)、繼續道成肉身的使命(約20:21)。為了完成這個 宗旨,門徒們可以常有主與他們同在(太28:20)及聖靈的大能(徒1:8;路24: 49;約20:21)。
主給每個信徒都有這個使命,只是他們的工場,是在各 人生活及工作崗位,與奉差出去的工人不同。
4、「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气,說你們受聖靈。」 (22節)
門徒受聖靈是進入新的關系和使命中,首先是他們得著 耶穌聖洁的靈。往日的團契生活曾經一度恢復,但這只是叫那更密切的新團契,有 机會來將它代替。這新的團契是永無間斷的,主將自己的生气輸入在他們里面;借 著雙關的語句所描寫出來的外表的行動,指明從今以後,主自己的靈性能力就要運 行在他們中間了。「你們受聖靈」這恩賜本來是白白的施予,不過也可能被人拒絕; 接受是一件真實的行動。主現在應驗了施洗約翰關於祂的預言(1:33);祂不是用 滌垢去污的水為門徒施洗,乃是用聖靈──完全服從神之聖洁生活所發出來的能力。
「你們受聖靈」,這里「聖靈」二字,原文上沒有指定 冠詞。意思就是說所受的聖洁之靈,并非三位一體的真神之中的一位,只是由祂而 來的力量與能力而已。本書中曾說過「那時還沒有賜下聖靈來,因為耶穌尚未得著 榮耀」(7:39)。現在人子得榮耀之事已經完全了,所以神的靈能可以開始運行在 人間了。這靈能是借著神所表現的大愛,在人類中所起的反應而發生作用的。靈能 最顯著的表現是使人繼耶穌之後,將性命犧牲(湯普威廉)。
5、「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 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23節)
赦罪的權柄是賜給那撇下一切跟從主及得見復活主的人。 當他們領受聖靈後必被聖靈洁淨。主耶穌為人舍命,這樣的犧牲,是(附帶的)有 審判的作用(3:17-19)。「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了;你們留下誰的罪, 誰的罪就留下了。」門徒的團體就是基督的身體,既然藉著基督所吹的气,而充滿 了聖洁之靈能,就能承繼基督的大業而宣布神赦罪的福音。
赦罪的權柄是給了門徒的團體,卻不一定因此給了其中 的任何個人。而且權柄的賜予是聖洁之靈(在團契與心靈之中所有的神聖靈的力量 和能力)的賜予,是不可分离的。這道理是明顯的,基督自己的赦罪和審判的權柄, 傳給了這個屬靈的團契教會。然而教會卻必須藉著它的教友們,履行「受聖靈」的 條件,它才有資格執行這任務(湯普威廉)。
6、向多馬顯現及結語(24-31)
靈意重點:多馬胜過疑惑;那沒有 看見就信的人有福了。
初信
1、「那些門徒就對祂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 我非看見祂手上的釘痕,用指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祂的肋旁,我總不信。」 (25節)
多馬的性格是一位容易怀疑,從前主耶穌要他們再到猶 太去叫醒拉撒路,祂也曾怀疑主的話。這次十位(與他多年的)門徒對祂說「我們 已經看見主」,祂還是不信。律法曾說,兩個人的見證是真的(約8:17),祂也不 信。
再者,他堅決不信的態度,說出他不夠謙卑,其實他可 以向他們說,「愿主向我顯現,象你們一樣」就更好了。因此,我們對自己所沒有 經歷的事,不要急於疑惑,反要虛心查考,并向主求問(徒11:1-18)。
2、「就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 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們。」(27節)
耶穌向多馬指出手和肋旁要多馬看,是把祂救贖的傷痕 指給他看,因為,這是門徒赦罪的憑据。這是說出,耶穌所賜的赦罪和平安,是由 祂的苦難而來。
另一面,耶穌也要向多馬和門徒說明,祂復活的身體, 是實在有血有肉且帶有傷痕。(路24:36-43),也說出祂具有神的超越,能在靈里, 也能在肉身里出現。
3、「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跡沒有記在這 書上。」(30節)
約翰本不打算,為主寫一本完全的傳記。門徒們所看見 的主的做為甚多,其中一大部份已經有人記錄下來了(作第四福音的人,對於第二 和第三福音定然是相當熟悉。)。主所做的事,几乎每一件都是「神跡」或「跡象」; 那就是說祂,是祂所指明的靈性真理或能力的表現。從一切值得記錄的作為中,約 翰揀選了本書所記的這几件事,為要叫我們在其中找到祂所已經找到的:「叫你們 可以相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我們是要「因祂的名」──因祂所顯出來的性質和品格 ──而得著這生命。我們在祂里面找到這生命;我們須常在祂里面,方能享受這生 命。
也就是說,我們藉著閱讀、默想這些神跡和耶穌藉著這 神跡給我們的教訓,得以他們名里與相交。并藉著靈里的啟示和交通,生命被改變, 而得著屬天的生命(詩119:3)。
一般
1、「那些門徒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 我非看見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 (25節)
從前探問神跡的法利賽人,遭遇主的拒絕──例如,可 8:11-12──怀疑的多馬,卻得了他所要求的「神跡」。主的待遇何以如此不同呢? 當然是因為法利賽人本來沒有意思相信;如果因為見了「天上的神跡」而相信,他 們也是不得已而相信的人,不會成為忠實的門徒。在另一方面,多馬的怀疑卻是出 於忠心和善意;他是一位絕對忠於的人。「我們也去與祂同死吧!」那句充滿忠義 之气的話(11:16),就是他說的。
復活節的頭一個晚上,當主向十個門徒(也許還有別的 信徒同在)顯現的時候,多馬不曾在場。他們告訴他的時候,他不肯相信。偏重實 際的頭腦,在未得著真憑實据之前,就不肯相信,本是很自然的事。他所用的否定 語气是非常堅決:「我非看見祂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祂的 肋旁,我絕對不相信──或說──絕無使我相信的可能。」這等堅決拒絕輕信的態 度,是代表著一顆急待相信的心靈,其遲疑的動机,只是出於常識的判斷和唯恐誤 入輕信盲從的歧途,
2、「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 的,有福了。」(29節)
「不要再疑惑了,總要相信。」多馬不是一位對他自己 的先生根本不信任的怀疑者,但是因為他執意不肯相信主的新啟示,所以他有走向 疑惑道路的危險。他需要改變方向,向著全備的信心奔走,而不要向著怀疑的目標 前進。
其實耶穌是向他指出,真正的信仰是建立在他過去與主 同行的經歷上,而不在這短暫的顯現上。使他相信的真正原因,卻不在此。正如許 久以前拿但業之信主,不是由於一時眼見之事一樣(1:50);「你以為你是因為看 見了我就信么?」你真以為你的信仰基礎,是在這一段經驗,而情愿與你的主同行 的忠心。(湯普威廉)
3、「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29節)
最幸福的信仰狀態,自然在靈里的證据(弗1:13), 毫無困惑而無需超然的經歷。正象最上乘的信仰,是能夠由基督所顯示出來的神性, 直接地體會到基督在天父里面,天父在基督里面,如果因主所做的事而相信,乃是 等而下之的了(14:11),照樣,最上乘的信仰,也是能夠直接由主的胜過死亡, 而相信祂為神為主,因為我們若住在祂里面,就可以看見祂的榮光:「那沒有看見 就信的有福了。」
彼得寫信給那些,同我們一樣沒有机會,看見過主的基 督徒們說:「你們雖沒有見過祂,卻是愛祂;如今雖不得見祂,卻因信祂,就有說 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1:8)。我們都沒有新眼見過祂。我們信祂么? 我們愛祂么?我們能夠說,我們「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么?」(湯普威 廉)
4、「但記這些事要叫信耶穌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們信了祂, 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31節)
「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彼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 到了這個程度;馬大在拉撒路復活的時候到了這個程度(11:27)。但是,現在這 句話的意思卻是更深奧了。世人已經「將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了」,我們若宣傳 耶穌為主,我們就是宣傳一位釘十字架的基督(林前2:8;林後4:5;林前1:23)。 如此我們就當相信神的國──基督的任務就是建立神的國──是藉著耶穌的降生, 受死和復活而建立起來的。我們就當相信祂是神的儿子,在祂里面我們看見了天父。
「因信而得著生命。」這兩件事分不開,「人有了神的 儿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儿子就沒有生命。我將這些事寫給你們信奉神儿子之名的 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壹5:12-13)。生命不是在子中認知父的結果, 乃是它的本身。「認知你獨一的真神,并且認知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17:3)(湯普威廉)。
5、「但記這些…全段經文…因祂的名得生命」
31節的話,乃是全書的結論,說出全本約翰福音,就是 記載那一位拿撒勒人耶穌,就是奧秘的神子、基督及祂各方面生命豐富的彰顯。這 豐滿基督的啟示,若是給我們看見──「信」了,就是「真理」;若是因我們的看 見而給我們得著了──「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就是「恩典」。正如 約翰在一開頭所說,「道成了肉身,滿了恩典和真理」;「從祂的豐滿里我們都領 受了,并且恩上加恩」(1:14,16)。在此,我們豈不應當同聲歡唱:「哦,祂豐 滿我不能言!但這豐滿我知道;哦,祂甘甜是超凡!但這甘甜我嘗到。」
===================
《多馬行傳》(Acts of Thomas)──公元二世紀初由多部啟示性經文作者Leucius,根據多馬的親筆書信,
及從南印度的大使,經Edessa及耶路撒冷,到達羅馬所報述的資料寫成。
整部經文要到公元368年由在Salamina的主教伊皮凡尼鳥斯(Epiphanius)收集才告完成。
在《多馬行傳》中,耶穌說:「我是多馬的兄弟」(《多馬行傳》11),
在叙利亞版本的《多馬行傳》中,多馬更被稱爲:「默西亞的雙生子、門徒中的至高者,
分享生命之隱祕的道,接受神的兒子的奧祕。」(《多馬行傳》:39)
據《多馬行傳》的記載,多馬被派到印度傳教,他起初不願意到印度,於是耶穌在晚上向他顯現,叫他不用害怕。
耶穌用了十分巧妙的方法將他送到印度去,這事大約是在公元48至49年,耶穌以二十塊銀幣將他賣給一個商人,
帳單上寫着:「我,耶穌,來自猶太伯利恒,住在猶太的木匠若瑟的兒子,
把僕人多馬賣給根達法魯斯王(Gudnaphar)的商人艾伯利(Aabbnes)。」(《多馬行傳》:2)
根據《多馬行傳》的記載,耶穌更曾與多馬一起在巴基斯坦北面Taxila的地方,
之後更與耶穌及祂的母親一起到達Muree,距Taxila 45哩的地方,
據現今學者的考據,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便是埋葬在Muree這個地方。
到現在,在Muree仍有一個細小的山路通往克什米爾,傳統以來這地方被稱爲"Yusmarg",
意思是耶穌的草場,他們就是經過Yusu-Marg,然後到達克什米爾,這也是阿富汗商人跨越Muree及克什米爾的路線。
------------------
《多馬行傳》描述使徒抽籤前往世界各地,結果多馬被派往印度。
起初多馬拒絕前往印度,理由是認為自己健康情況不佳,不宜長途跋涉。當晚,耶穌向他顯現,說:「多馬,不要害怕,你就去印度傳道吧,因為我的恩典與你同在。」不過多馬仍然執意拒絕,說:「除開印度,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以差我前往。」碰巧在那時候,有一個印度商人阿巴尼斯(Abbanes)來到耶路撒冷,他是奉宮達弗拉斯(Gun-daphorus)王之命前來尋覓一位手藝高超的木匠,帶回印度去。多馬正好是個木匠。耶穌到市集裏找到了阿巴尼斯,問他:「你要買一個木匠嗎?」阿巴尼斯說;「是的。」耶穌說:「我有個奴僕是個木匠,我打算把他賣了。」他指著在遠處的多馬,於是議定價格,把多馬賣了。契約上寫著:「我,耶穌,木匠約瑟之子,承認把我的奴僕多馬賣給你──阿巴尼斯──印度國王宮達弗拉斯的商人。」契約立好之後,耶穌便把多馬找來交給阿巴尼斯。阿巴尼斯問:「他是你的主嗎?」多馬說:「是的。」阿巴尼斯說:「我從他那裏買下你。」多馬沒說甚麼。但第二天清晨,多馬很早起身禱告,禱告後他對耶穌說:「我願意到任何你要我去的地方。主耶穌,願你的旨意成全。」多馬還是原來的老樣子,肯定得慢,順服得慢,然而一旦他順服了,就非常徹底。《多馬行傳》
故事又說到宮達弗拉斯命令多馬建造宮殿,多馬自承可以勝任愉快。於是王給他大批金錢作為購買材料和僱請工人之用。但多馬把錢全部拿去濟貧了,他一直告訴國王宮殿的工程正在進行時,國王甚是懷疑。最後王把多馬找來,問他:「你正在為我蓋宮殿嗎?」多馬答:「是的!」國王問:「甚麼時候我們去看看那工程呢?」多馬說:「你現在是無法看到它的,但等你離世的時候,就會看見。」起先國王十分震怒,多馬的性命真是危在旦夕,但後來國王也信了基督,因此多馬終能把基督教帶進了印度。
多馬在印度的Malabar建立教會,就是現在的Karala。印度南部的多馬教會就是根據他的名字而命名的,今天在當地的基督徒,都自稱他們是多馬的信徒。
=============
人必須相信。相信的意義就是接受,相信不是頭腦同意,也不是人云亦云;相信乃是接受。在原文,相信帶有『信入』(πιατευων εισ) 的意思。換句話說,真正的信心還不是客觀的承認,乃是一主觀的承受。藉著信,我們接受神獨生子到我們裏面來。在神方面,祂的工作乃是分賜;在人方面,他的責任乃是接受。約翰福音第一章說,接受主的,就是信祂名的人,因此信就是接受。相信不是一種理智的認同,相信乃是接受神所分賜的,就如母親餧嬰孩喫奶。在母親一面乃是分賜,在嬰孩一面乃是接受。所有接受神獨生子之分賜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遠的生命。神獨生子的生命,進到人裏面,將人裏面罪惡、死亡、墮落的因素除去,將人性拔高,叫這人不至滅亡,反得永遠的生命。這永遠的生命,不是神身外的一件東西,乃是神的自己。因為同書一章四節說,『生命在祂裏頭』,同書十四章六節更說,基督就是生命。因此,得著永遠的生命就是得著神,也就是與神有分,至終『成神』。這就是神對人的經綸,是神在人身上永遠的計畫。
=============
人必須相信。相信的意義就是接受,相信不是頭腦同意,也不是人云亦云;相信乃是接受。在原文,相信帶有『信入』(πιατευων εισ) 的意思。換句話說,真正的信心還不是客觀的承認,乃是一主觀的承受。藉著信,我們接受神獨生子到我們裏面來。在神方面,祂的工作乃是分賜;在人方面,他的責任乃是接受。約翰福音第一章說,接受主的,就是信祂名的人,因此信就是接受。相信不是一種理智的認同,相信乃是接受神所分賜的,就如母親餧嬰孩喫奶。在母親一面乃是分賜,在嬰孩一面乃是接受。所有接受神獨生子之分賜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遠的生命。神獨生子的生命,進到人裏面,將人裏面罪惡、死亡、墮落的因素除去,將人性拔高,叫這人不至滅亡,反得永遠的生命。這永遠的生命,不是神身外的一件東西,乃是神的自己。因為同書一章四節說,『生命在祂裏頭』,同書十四章六節更說,基督就是生命。因此,得著永遠的生命就是得著神,也就是與神有分,至終『成神』。這就是神對人的經綸,是神在人身上永遠的計畫。
栽培教會所需的工人
栽培教會所需的工人,四大目標:
1. 卓越傳講神的道(Biblical Excellence)
2. 追求美好靈性的成長(Spiritual Vitality)
3. 宣教的熱誠(Missional Passion)
4. 基督般的領導力(Christlike Leadership)
彌撒
彌撒(拉丁語:Missa),又稱感恩祭,是羅馬天主教拉丁禮最崇高的祭祀儀式,
用面餅和葡萄酒表示耶穌的身體和血來祭祀天主。
彌撒的拉丁文原文“missa”有解散之意,是由彌撒中的最後一句話:“Ite, missa est”(拉丁文),
即“儀式結束,你們離開吧”而來。
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
禱讀Lectio Divination,divine reading
禱讀(Lectio Divination:Latin for divine reading)是個人靈修式讀經,也就是「用聖經的話來禱告,用禱告的心來讀聖經」。直接把所讀的經文,當作禱告的話來禱告。
典型的禱讀包括四步驟:誦讀(lectio)、默想(meditatio)、祈禱(oratio)、默觀(contemplation, .默觀自己及順服聖靈)
一、預備:
1.預備工具:一小段經文、紙、筆。足以讓我們深思的一小段經文,可以是教會經課、一篇比喻、某聖經故事。最好是沒有做過記號的聖經。
2.預備空間:可安靜閱讀、放鬆、不受干擾的空間。甚至,可以選擇露天的野外、咖啡廳的一偶。
3.預備寧靜:關掉手機,闔上電腦、日誌,拿掉令人分心的東西。閉目養神、深呼吸使內心安靜,平息各種分心的喧囂或掛念。
4.邀請聖靈:安靜祈禱邀請聖靈將你的心靈帶入一種屬天的期待,進入預備聆聽的階段。
二、誦讀(lectio):
1.讀完經文:以聆聽的靈來讀經。先將整段經文讀一遍,中間不停頓、不釋義。
2.緩慢再讀:把剛剛讀過的經文再慢慢地重讀一、二次,這次可隨時停下來,標示其中特別引起我們注意的字詞或片語。
3.體會聖靈:不必絞盡腦汁、揣測神要給我們什麼教導。只管全然投靠在聖靈的感動,信靠神,自在地擺脫自己裡面所預設的觀點,擺脫既有的釋義影響,因此選用沒做過記號、眉批的聖經是比較好的。
4.感受信息:記下聖靈所感動的信息。
三、默想(meditatio):
1.進入信息:將所領受的信息,作為神這次所要向我們啟示的話語。我們所關注的不是經文背景、釋義或神學涵意。
2.進入角色:運用感官知覺來進入角色,想像置身經文中的時空環境。
3.生活關聯:心靈敏銳留意聖靈是否向我們顯示這段經文與我們生活現況的關聯。
4.反覆思想:將靈裡「所聽見的」、「所領受的」反覆思想。
四、祈禱(oratio) :
1.祈禱回應:以祈禱回應所聽見的。
2.專注於神:讓我們深深安息在祈禱的水流中,回歸生活、行動、存留都專注於神。
五、默觀(contemplatio):
1.默觀自己:默想自己將如何活出經文所帶來的啟發。
2.順服聖靈:不是簡化成某種「應用」,而是單純、安靜地順從聖靈在內心深處的轉變。
============
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降世,被稱為「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太一23)的意思,這是神與人同在的明證。
主耶穌離世以前,求父神給門徒賜下聖靈保惠師,「叫祂永遠與你們同在」(約一四16),並且應許必不撇下門徒為孤兒,必到他們那裡(約一四18)。
主耶穌復活升天後,照著祂的應許,聖靈在五旬節降臨於門徒中間。
今天我們遵行主耶穌的大使命,領受了祂的應許:「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八20)
神與我們同在,這是何等的真實、寶貴,是何等重大的恩典!
========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8福音
僧侶、喇嘛、打鬼法師紛紛信主,卻不是因為基督徒「辯贏了」 而是親身經歷上帝的愛!
*「2015年,一場死傷逾萬人的尼泊爾大地震,灑落當地的福音種子開始萌芽。許多基督教救援組織進到當地,福音也快速傳開,光當年,就有超過20萬人歸信基督,包含62名佛教僧侶。」..(詳全文1)
*前打鬼法師范凱彥表示:「主耶穌用話命令就能趕鬼!我從前是趕鬼的,我師父也是趕鬼最厲害的,但從來沒有看過人家這樣子趕鬼,我從前所供奉的神明(偶像)跟鬼來比拼,是能力大小的問題,而主耶穌單靠權柄,命令就足夠了!」..(詳全文3)
*「一位IS派來的『間諜』奉命潛入加桑的教會,要監視教會『在做什麼』,決定下一步的攻擊行動。這看似可怕的威脅,卻成為加桑接觸恐怖份子事工的契機;而IS指派的攻擊任務,也成為這名間諜生命改變的轉捩點。」..(詳全文6)
*「2015跨年夜,一名持槍男子闖入教會,並在人群中大喊:『我接下來要做一些很壞很壞的事…』驚嚇之際,身兼市議員與牧師的賴瑞‧懷特,正於講台上面對著槍手,沒太多選擇的他,小心翼翼的問該名槍手:『需要幫忙嗎?』沒想到,這位槍手竟兩手一軟,淚流滿面的跪下,最後交出槍,也交出自己的生命,獻給上帝…」
*《聖經》路加福音4章36節提到:「耶穌責備他說:『不要作聲!從這人身上出來吧!』鬼把那人摔倒在眾人中間,就出來了,卻也沒有害他。 眾人都驚訝,彼此對問說:『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他用權柄能力吩咐汙鬼,汙鬼就出來。』
*《羅馬書》1章16節也說:「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他們曾是佛學老師、僧侶、喇嘛、打鬼法師…是什麼緣故能改變他們信仰?亞洲福音入口協會主席喬‧韓德立表示:「只要我們願意陪伴他們,你會發現上帝的工作相當不可思議。你看見這些人的信心在基督裡健壯,成為勇士般的領導者,並且繼續培育出領袖!」
《今日報》藉以下特輯領讀者看見,人能信主,從來不是因為基督徒「辯贏了」、或被基督信仰的奧秘震懾,而是從基督徒的生命中,看見上帝的愛!
=======
8福音
「2015年,一場死傷逾萬人的尼泊爾大地震,灑落當地的福音種子開始萌芽。許多基督教救援組織進到當地,福音也快速傳開,光當年,就有超過20萬人歸信基督,包含62名佛教僧侶。」..(詳全文1)
左營廟宇主委信主! 「廟會步道」破例辦追思,宮廟大咖到場聽福音
這裡,是全台灣廟宇密度數一數二高的高雄蓮池潭,一旁左營下路的「歷史步道」,是每逢大小廟會活動帳幕或辦桌之處,更是遊街必經之道。但就在去年6月18日,一場高舉十字架的追思禮拜,翻轉了該步道長久以來的氛圍...(詳全文2)
前打鬼法師范凱彥表示:「主耶穌用話命令就能趕鬼!我(從前)是趕鬼的,我師父也是趕鬼最厲害的,但從來沒有看過人家這樣子趕鬼,我(從前)所供奉的神明(偶像)跟鬼來比拼,是能力大小的問題,而主耶穌單靠權柄,命令就足夠了!」..(詳全文3)
「一位IS派來的『間諜』奉命潛入加桑的教會,要監視教會『在做什麼』,決定下一步的攻擊行動。這看似可怕的威脅,卻成為加桑接觸恐怖份子事工的契機;而IS指派的攻擊任務,也成為這名間諜生命改變的轉捩點。」
「2015跨年夜,一名持槍男子闖入教會,並在人群中大喊:『我接下來要做一些很壞很壞的事…』驚嚇之際,身兼市議員與牧師的賴瑞‧懷特,正於講台上面對著槍手,沒太多選擇的他,小心翼翼的問該名槍手:『需要幫忙嗎?』沒想到,這位槍手竟兩手一軟,淚流滿面的跪下,最後交出槍,也交出自己的生命,獻給上帝…」
《聖經》路加福音4章36節提到:「耶穌責備他說:『不要作聲!從這人身上出來吧!』鬼把那人摔倒在眾人中間,就出來了,卻也沒有害他。 眾人都驚訝,彼此對問說:『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他用權柄能力吩咐汙鬼,汙鬼就出來。』
《羅馬書》1章16節也說:「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他們曾是佛學老師、僧侶、喇嘛、打鬼法師…是什麼緣故能改變他們信仰?亞洲福音入口協會主席喬‧韓德立表示:「只要我們願意陪伴他們,你會發現上帝的工作相當不可思議。你看見這些人的信心在基督裡健壯,成為勇士般的領導者,並且繼續培育出領袖!」
《今日報》藉以下特輯領讀者看見,人能信主,從來不是因為基督徒「辯贏了」、或被基督信仰的奧秘震懾,而是從基督徒的生命中,看見上帝的愛!
======
2015年尼泊爾大地震,讓西藏福音結果! 喇嘛變牧師、20萬藏民成基督徒 佛教僧侶也歸主
大陸最高處,盛行藏傳佛教的西藏(Tibet),傳出數十萬藏民「重生得救」的佳音。位於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高原」的一部份,西藏78.5%信仰藏傳佛教,宗教與生活緊密相連,傳福音不易,基督教人口僅佔0.02%...(詳全文1)
=====
左營廟宇主委信主! 「廟會步道」破例辦追思,宮廟大咖到場聽福音
這裡,是全台灣廟宇密度數一數二高的高雄蓮池潭,一旁左營下路的「歷史步道」,是每逢大小廟會活動帳幕或辦桌之處,更是遊街必經之道。但就在去年6月18日,一場高舉十字架的追思禮拜,翻轉了該步道長久以來的氛圍...(詳全文2)
=======
再高的法力,也敵不過耶穌一句話! 打鬼法師范凱彥:祂有權柄
從小就有民間所謂「陰陽眼」的范凱彥,因為這種特殊能力,成長的過程不堪其擾,常會被莫名的「好兄弟」騷擾,和父母說時,他們總是叫范凱彥「不要亂講話」,因此,他不再隨便向別人說這件事...(詳全文3)
=======
從尼姑到門徒 鄭麗津脫下袈裟披戴基督
在召會壯年班成全訓練講堂上,鄭麗津女士正有力的引經據典見證主耶穌大能,這樣的她實在讓人難以置信,居然曾經是位虔心學佛長達23年的比丘尼,法號「道清」,不但在佛學院擔任過教務長,當年還為了開設佛學院遠赴美國...(詳全文4)
========
泰傭到港工作30年,從傳統宗教到歸入主名下 經歷醫治神蹟,更渴慕全時間事奉上帝
一位在港工作30年的泰傭新妮,離鄉背井,辛酸孤獨工作,但遇見主後,不只生命改變,更進而讀神學,立志全時間事奉神。過去的她信奉傳統宗教,因信耶穌而遭家人反對;但家人親友看到其生命的美好見證,隨之就不再反對她信耶穌,甚至轉而支持她...(詳全文5)
=======
恐怖份子的心,能被喚醒! 一份IS指派潛入教會的任務 讓「虔誠穆斯林」找到真神
一位IS派來的「間諜」奉命潛入加桑的教會,要監視教會「在做什麼」,決定下一步的攻擊行動。這看似可怕的威脅,卻成為加桑接觸恐怖份子事工的契機;而IS指派的攻擊任務,也成為這名間諜生命改變的轉捩點...(詳全文6)
=======
朝珍珠港投下第一枚炸彈…從空襲指揮官到主門徒 戰後奉獻生命見證主
但無人能想像的到,如此一位血氣方剛、具強烈愛國主義的軍人,竟會在老家鄉間,因為一位美軍俘虜而認識上帝。珍珠港事件7年後,淵田開始讀聖經、並於幾年後受洗,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上帝...(詳全文7)
=======
牧師的禱告化解槍擊危機… 預謀作案地點反成領受救恩之地
沒有太多選擇,懷特牧師小心翼翼的問該名槍手:「需要幫忙嗎?」同時心想只要對方一動,就立刻扳倒他;但沒想到,這位不到30歲的黑人男子,竟兩手一軟,淚流滿面的跪下。最後他交出槍,也交出自己的生命,獻給上帝...(詳全文8)
=========
=1=======
大陸最高處,盛行藏傳佛教的西藏(Tibet),傳出數十萬藏民「重生得救」的佳音。
位於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高原」的一部份,西藏78.5%信仰藏傳佛教,宗教與生活緊密相連,傳福音不易,基督教人口僅佔0.02%。
然而,因去年一場死傷逾萬人的尼泊爾大地震,灑落當地的福音種子開始萌芽。許多基督教救援組織進到當地,福音也快速傳開,光去年就有超過20萬人歸信基督,包含62名佛教僧侶。6月9日,「亞洲福音入口協會」(Asian Acces)主席喬‧韓德立(Joe Handley)分享,他相信,這是因許多藏民在災後重建的過程看見神的愛,是在其他宗教中未曾見過的。
西藏以藏傳佛教為主,基督徒比例相當低。
西藏以藏傳佛教為主,基督徒比例相當低。
去(2015)年4月25日的尼泊爾大地震,除死傷最慘重的尼泊爾,亦震動西藏18個縣市,許多寺廟受損、至少3處地點80%房屋倒塌,共計25死117傷。
韓德立說,許多基督教機構因此有機會進到西藏,接觸當地人的生活,協助災後重建。很多藏民經歷基督信仰的醫治和盼望。「他們沒有看過佛教徒、印度教徒或其他宗教團體走進斷垣殘壁幫助他們。但每個禮拜,他們都會看見那些自稱『耶穌跟隨者』的人,付出他們的體力和時間,用行動證明他們的信仰,見證耶穌的愛真的很偉大。」
亞洲福音入口協會便是其中一個機構,長年訓練西藏基督徒領袖、推動福音事工,「上帝給我們恩典,讓我們參與在幾位關鍵西藏牧者的生命裡。」韓德立建造西藏基督徒領袖,讓他們能在為數甚少的基督徒群體中,為主大放光芒。
亞洲福音入口協會主席喬‧韓德立(左一)與另外3位基督徒藏民的合照。
亞洲福音入口協會主席喬‧韓德立(左一)與另外3位基督徒藏民的合照。 (照片來源/asianaccess)
為人「超渡」30年的喇嘛變牧師 領62位佛教僧侶信主
去年,韓德立訪視西藏事工時,認識一間27人教會的牧師,聽聞其背後不可思議的故事。
這位牧師曾是一名西藏喇嘛,負責「超渡」死者30多年,卻對死後生命充滿疑問。約在2014年,其妻重病,沒有任何方法能讓她好起來,每個醫生都只會對他搖頭,說「她不可能活下來」。
那段時間,他相當痛苦,任女兒挨家挨戶找人幫忙。過程中,他女兒經過一戶人家,被他們發自內心的喜樂吸引,當中正好有「亞洲福音入口協會」的同工。接著她進入教會、告訴父親,「爸,你一定要跟我去教會,那裡很好,你一定要來。」
她的父親,也就是這名西藏喇嘛,儘管抗拒、仍帶妻子進到教會,「妻子奇蹟康復,他也在那晚信了耶穌。」如今,這位信主不到2年的「前喇嘛」成為牧師,帶領一間逾30人的教會。韓德立形容這位牧師「為西藏心碎」,因為發現這個國家,從山嶺到谷底,幾乎沒有幾個能見證耶穌基督的人。更別提西藏教會少之又少,信徒很難被裝備成為領袖。
「他渴望傳福音的心志很堅定,是因為上帝給他清楚的異象,要他『在喜馬拉雅山的山谷蓋滿教會』。」這位牧師信主後發揮極大影響力,不只影響藏民,也帶領62位佛教僧侶信主。福音彷彿於此後迅速傳開,特別是在尼泊爾大地震後,信主的藏民急速增加,光去年就有20萬。
「只要我們願意陪伴他們,你會發現上帝的工作相當不可思議。你看見這些人的信心在基督裡健壯,成為勇士般的領導者,並且繼續培育出領袖。」韓德立補充,這些藏民信主,從不是因為基督徒「辯贏」了他們、或被基督信仰的奧秘「震懾」,而是因為從基督徒的生命中,看見上帝的愛。
牧人在羊群四散的日子怎樣尋找他的羊,我必照樣尋找我的羊。這些羊在密雲黑暗的日子散到各處,我必從那裡救回他們來。-《聖經》以西結書34:12
耶和華啊,你的慈愛上及諸天,你的信實達到穹蒼。-《聖經》詩篇36:5
==========
去年尼泊爾大地震,讓西藏福音結果! 喇嘛變牧師、20萬藏民成基督徒 佛教僧侶也歸主
大陸最高處,盛行藏傳佛教的西藏(Tibet),傳出數十萬藏民「重生得救」的佳音。位於世界最高高原「青藏高原」的一部份,西藏78.5%信仰藏傳佛教,宗教與生活緊密相連,傳福音不易,基督教人口僅佔0.02%...(詳全文1)
========
左營廟宇主委信主! 「廟會步道」破例辦追思,宮廟大咖到場聽福音
這裡,是全台灣廟宇密度數一數二高的高雄蓮池潭,一旁左營下路的「歷史步道」,是每逢大小廟會活動帳幕或辦桌之處,更是遊街必經之道。但就在去年6月18日,一場高舉十字架的追思禮拜,翻轉了該步道長久以來的氛圍...(詳全文2)
=======
再高的法力,也敵不過耶穌一句話! 打鬼法師范凱彥:祂有權柄
從小就有民間所謂「陰陽眼」的范凱彥,因為這種特殊能力,成長的過程不堪其擾,常會被莫名的「好兄弟」騷擾,和父母說時,他們總是叫范凱彥「不要亂講話」,因此,他不再隨便向別人說這件事...(詳全文3)
=======
從尼姑到門徒 鄭麗津脫下袈裟披戴基督
在召會壯年班成全訓練講堂上,鄭麗津女士正有力的引經據典見證主耶穌大能,這樣的她實在讓人難以置信,居然曾經是位虔心學佛長達23年的比丘尼,法號「道清」,不但在佛學院擔任過教務長,當年還為了開設佛學院遠赴美國...(詳全文4)
========
泰傭到港工作30年,從傳統宗教到歸入主名下 經歷醫治神蹟,更渴慕全時間事奉上帝
一位在港工作30年的泰傭新妮,離鄉背井,辛酸孤獨工作,但遇見主後,不只生命改變,更進而讀神學,立志全時間事奉神。過去的她信奉傳統宗教,因信耶穌而遭家人反對;但家人親友看到其生命的美好見證,隨之就不再反對她信耶穌,甚至轉而支持她...(詳全文5)
=======
恐怖份子的心,能被喚醒! 一份IS指派潛入教會的任務 讓「虔誠穆斯林」找到真神
一位IS派來的「間諜」奉命潛入加桑的教會,要監視教會「在做什麼」,決定下一步的攻擊行動。這看似可怕的威脅,卻成為加桑接觸恐怖份子事工的契機;而IS指派的攻擊任務,也成為這名間諜生命改變的轉捩點...(詳全文6)
=======
朝珍珠港投下第一枚炸彈…從空襲指揮官到主門徒 戰後奉獻生命見證主
但無人能想像的到,如此一位血氣方剛、具強烈愛國主義的軍人,竟會在老家鄉間,因為一位美軍俘虜而認識上帝。珍珠港事件7年後,淵田開始讀聖經、並於幾年後受洗,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上帝...(詳全文7)
=======
牧師的禱告化解槍擊危機… 預謀作案地點反成領受救恩之地
沒有太多選擇,懷特牧師小心翼翼的問該名槍手:「需要幫忙嗎?」同時心想只要對方一動,就立刻扳倒他;但沒想到,這位不到30歲的黑人男子,竟兩手一軟,淚流滿面的跪下。最後他交出槍,也交出自己的生命,獻給上帝...(詳全文8)
======
李水車
李水車家族11子女
長子李路加
長女李珠美
2女李珠玉
3女李妙好
2子李洸洋
3子李忠和
4女李妙婉
4子李德義
5女李淑慎
5子李德信
6女李末子
李水車6女[李末子與柯呈聯先生]
我在花蓮美港基督長老教會分享時見面(Aug. 2013)。
柯呈聯與李末子,生2女,2女柯悅敏嫁戴繼宗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放射性衰变测定地球年龄
测定地球年龄的最可靠的方法,叫做同位素地质测定法。
20世纪初期,人们发现地壳中普遍存在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它们的原子核中能自动放出某些粒子而变成其它元素,
这种现象被称做放射性衰变。在天然条件下,放射性元素衰变的速度不受外界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而始终保持很稳定。
例如:1克铀经过一年之后有1/74亿克衰变为铅和氦。
在铀的质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经过约45亿年以后,大体就有1/2克衰变为铅和氦。
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这一特性,我们选择含铀的岩石,测出其中铀和铅的含量,
便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岩石的年龄。
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
1 牛顿Isaac Newton,1643.1.4-1727.3.31
2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3.14-1955.4.18
3 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06.13-1879.11.5
4 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
5 亨利·卡文迪许Henry Cavendish,又译亨利·卡文迪什,1731年10月10日—1810年2月24日
6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
7 理查德·费曼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
8 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8.8-1984.10.20
9 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
10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
=============================
没有人了解意识到底是什么,以及意识如何运作。同样的,也没有人完全了解量子力学的原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超越巧合的联系?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家用来描述宇宙中最微小物质的理论。“我无法定义真正的问题所在,因此我怀疑不存在真正的问题,但我并不能肯定不存在真正的问题,”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谈到量子力学的困惑和悖论时如此说道。不过,他这番话或许也可以用来描述同样令人纠结的意识问题。
一些科学家认为,意识是什么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也有人认为意识仅仅是一种幻觉。然而,更多的人认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意识到底来自哪里。长期以来,意识之谜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一些研究者甚至尝试用量子力学来对其进行解释。意料之中的是,这一主张总是受到外界的质疑:用一个未解之谜来解释另一个未解之谜听起来很不可取。不过,这样的想法并非看上去那么荒谬,而且也不是研究者的一时兴起。
粒子可以处于两种状态
首先,思维在早期量子理论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这让物理学家感到很不愉快。其次,量子计算机被认为能完成普通计算机无法做到的任务,这让人想到,大脑也能做到一些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事情。“量子意识”虽然广受嘲讽,但并不会消失。
量子力学是目前用来描述原子和亚原子世界的最佳理论,也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支柱之一。量子力学中最广为人知的谜题或许是这样一个现象:量子实验的结果会因为我们选择测量哪种粒子的性质而发生改变。
当这种“观察者效应”首次被量子物理学的先驱注意到时,他们感到非常困惑。这似乎推翻了所有科学背后的基础假设:存在一个与我们完全无关的客观世界。如果世界是根据我们是否观察以及如何观察而运作的,那么“现实”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
这些研究者中,有些人不得不做出“客观性”其实是一种幻觉的论断,并认为意识必须被允许在量子理论中扮演一个主动的角色。对其他人而言,这完全讲不通。当然,爱因斯坦也曾经抱怨道,月亮只有在我们看它的时候才存在!
现在,一些物理学家推测,暂且不论意识是不是会影响量子力学,事实上,意识可能正是源自量子力学。他们认为,我们需要借助量子理论才能完全理解大脑运作的机制。可能是这样吧,或许因为量子物体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所以量子大脑也能同时拥有两个互相排斥的想法?
这些观点都纯粹是猜测,量子物理学是否在意识的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如果不考虑其他,这种可能性本身就显示了量子力学会不可思议地促使我们思考。
展示思维在量子力学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最著名例子当属“双缝实验”。想象一束光照在一块具有两条狭缝的不透明屏幕上,一些光会穿过狭缝,抵达另一块屏幕。
光可以被视为一种波,当波从两条狭缝穿过之后,它们会互相干涉。如果它们的波峰相同,就会达到加强的效果;如果波峰和波谷重合,它们就会互相抵消。这种波的干涉被称为衍射,会在后一块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分别是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的区域。
物理学家兼数学家罗杰·彭罗斯
这一实验在两百多年前就被用来展示光具有波的行为特征,远早于量子力学的出现。双缝实验还可以用量子粒子(如电子或组成原子的其他微小带电粒子)来做,结果十分违反我们的直观感觉:这些粒子呈现出类似波的行为特征。也就是说,当一束粒子穿过两条狭缝时也会发生衍射,产生干涉图案。
假设这些量子粒子是一个一个地穿过狭缝,它们也是一个一个地到达屏幕。很显然,并没有什么东西会让这些粒子在运行路线中发生干涉——然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会出现干涉条纹。这样的结果暗示我们,每个粒子会同时穿过两条狭缝,并且与自己发生干涉。这种“同时经过两条路径”的状态被称为“叠加态”。
接下来便是真正不可思议的地方。
如果在其中一条狭缝中(或者就在狭缝之后)放置一个探测器,我们就可以知道任意一个粒子是否穿过这条狭缝。然而,此时干涉现象就会消失。只是观察一个粒子的路径——即使观察行为没有干扰粒子的运动——结果就发生了改变。
物理学家帕斯库尔·约当(Pascual Jordan)曾经在20世纪20年代师从量子物理学大师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他曾这样描述:“观察不仅会干扰需要被测量的东西,而且会创造它……我们迫使(一个量子粒子)接受了一个确定的位置。”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制造了测量结果。”
如果确实如此,“客观真实”似乎就不再存在了,但情况其实更加诡异。
如果自然的行为变化取决于我们是否“观察”,那我们可以尝试一些小把戏,使自然亮出底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测量一个粒子在双缝实验中的路径,但只在它穿过狭缝之后进行测量。届时,这个粒子应该已经“决定”好要选择一条路径还是同时走两条路径。
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实验,而在下一个十年就有人进行了这个“延迟选择”实验。实验中采用了很聪明的技术方法,对量子粒子(光子)的路径——此时应该已经做出了单一路径或叠加态的选择——进行了测量。
实验的结果正如玻尔所预测的那样,我们的测量是否延迟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要我们在光子到达探测器之前进行测量,结果就是注定的,所有干涉都会消失。大自然似乎不仅“知道”我们在观察,而且知道我们想要去观察。
在这些实验中,无论我们在何时发现了一个量子粒子的路径,它的可能路线就会“塌缩”到单一的明确状态。此外,延迟选择实验的结果显示,纯粹的观察,而非测量引起的任何物理干扰,就可以导致塌缩。但是,这是否意味着真正的塌缩只会发生在测量结果映入我们意识之中的时候?
20世纪30年代,匈牙利物理学家尤金·维格纳(Eugene Wigner)接受了这种可能性。“顺理成章地,对物体的量子描述受进入我意识中的意念所影响,”他写道,“在逻辑上,唯我论可能与目前的量子力学相吻合。”
惠勒甚至提出,生命的存在,包括所有具有“观察”能力的生命,可能已经使之前众多可能的“量子过去”转变成了实在的历史。惠勒称,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从宇宙一开始就成为了参与者。用他的话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参与性的宇宙”中。
到了今天,物理学家在如何最好地解释这些量子实验的问题上并没有达成一致,在某种程度上,怎么解释还要取决于你。无论如何,我们都很难忽视这样的暗示:意识和量子力学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就提出,意识和量子力学之间的联系也可以作用于另一方向。他指出,无论意识能否影响量子力学,或许量子力学本身就包括在意识之内。
彭罗斯问道,假设我们的大脑中存在能对单个量子事件作出反应并改变状态的分子结构,那这些结构能否转变为叠加态,就像双缝实验中的粒子?在神经元受电信号触发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这样的量子叠加态?
彭罗斯称,这是有可能的。我们能够同时保持看似矛盾的精神状态,这并非什么古怪的感觉,而是实实在在的量子效应。毕竟,人类大脑所能处理的认知过程目前还远在计算机之上。或许我们还能进行某些计算任务,是使用传统数字逻辑的常规计算机所无法胜任的。
在1989年出版的《皇帝新脑》(The Emperor‘s New Mind)一书中,彭罗斯首次提出了人类认知中的量子效应。这一构想被称为“Orch-OR”,是“协同客观崩现”(orchestrated objective reduction)的缩写。彭罗斯认为,所谓“客观崩现”,即量子干涉的塌缩和叠加态是一个真实的、物理性的过程,就像气泡的破裂一样。
彭罗斯还指出,引力是日常事物——从我们所用的桌椅到宇宙中的行星——不表现出量子效应的原因所在。他认为,比原子大得多的物体不可能达到量子叠加态,因为它们的引力效应会迫使两种不相容的时间-空间形式实现共存。
彭罗斯与美国物理学家斯图尔特·哈默洛夫(Stuart Hameroff)一起进一步发展了Orch-OR理论。在1994年出版的《意识的阴影》(Shadows of the Mind)一书中,彭罗斯提出,在量子认知中涉及的结构可能就是被称为“微管”的蛋白质聚合物。微管存在于人体大部分细胞中,包括大脑中的神经元。彭罗斯和哈默洛夫认为,微管的振动可以吸收量子叠加态。
不过,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一过程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些报道称,在2013年的一些实验中,微管中存在量子叠加态的说法获得了支持。但事实上,这些研究并没有提到量子效应。此外,大多数研究者认为,Orch-OR理论已经被2000年的一项研究所否定。物理学家马克斯·铁马克(Max Tegmark)的计算结果显示,与神经信号传递有关的分子的叠加态甚至无法维持足够的时间,使信号传递出去。
由于量子退相干这一物理过程的存在,诸如叠加态等量子效应很容易消失。量子力学中,量子相干性会因为与外在环境发生量子纠缠而随着时间逐渐丧失。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比如活细胞内,退相干现象的发生极其迅速。
神经信号是一种电脉冲,是由带电的源自经过神经元通路而产生的。马克斯·铁马克的计算显示,如果其中一个原子处于叠加态并撞上神经元,其叠加态会在不到10-18秒内就会消失。相比之下,神经元发出电信号的时间是其至少1016倍。
根据这些结果,有关大脑中存在量子效应的说法受到了广泛质疑。然而,彭罗斯不为这些质疑所动,他还是坚持Orch-OR假说。另一方面,尽管铁马克预测了细胞中极快的量子退相干过程,但其他研究者已经发现了生物中存在量子效应的证据。一些研究者争论称,依靠地球磁场导航的候鸟会利用量子力学,绿色植物在利用光合作用制造糖分的时候也会用到量子力学。
与此同时,认为人类大脑可能会运用量子力学的说法依然存在,并且出现了另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观点。
意识是一个很深奥的谜题
在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物理学家马修·费希尔(Matthew Fisher)提出,大脑可能含有某些特定分子,能维持更加稳固的量子叠加态。他特别指出,磷原子的原子核可能就具有这种能力。
磷原子在活细胞中无处不在,它们通常以磷酸根离子的形式存在,1个磷原子会与4个氧原子结合。这些离子是细胞内的基础能量单位。细胞的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三磷酸腺苷(ATP)分子内。ATP分子由腺苷和三个磷酸基组成,当其中一个磷酸基脱离时,就会释放出能量供细胞使用。
活细胞内具有将磷酸根离子组合起来并使其分解的分子机制。费希尔提出,两个磷酸根离子可能会出于一种特殊的叠加态,称为“纠缠态”(entangled state)。
磷的原子核具有一种被称为“自旋”的量子性质,这使它们更像是微型的磁体,两极指向特定的方向。在纠缠态中,一个磷原子核的自旋取决于另一个磷原子核的自旋。换句话说,纠缠态是一种涉及不止单个量子粒子的叠加态。
费希尔称,这些原子核的量子力学行为很可能会在人类的时间尺度上抵抗量子退相干过程。他同意铁马克的计算结果,认为量子振荡(如彭罗斯和哈默洛夫所假定的)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强烈影响,并且“几乎随即退相干”。但是,原子核的自旋并不会与周围环境发生强烈的互相作用。
很显然,磷原子核自旋时的量子行为也必须受到“保护”,以免因退相干过程而过快消失。费希尔称,如果磷原子整合形成了“波斯纳分子”(Posner molecule),那这种情况是可能的。波斯纳分子是由6个磷酸根离子和9个钙离子组成的集群。有证据表明,这种分子集群可以存在于活细胞中——尽管现在还远未有确切结论。
费希尔称,在波斯纳分子中,磷原子的自旋可以抵抗退相干达一天左右的时间,甚至在活细胞中也是如此。这意味着它们可能会影响大脑的运作。这一假说认为,波斯纳分子可以被神经元吞噬。一旦进入神经元内部,波斯纳分子就能通过分解并释放钙离子来触发神经元将信号发送给另一个神经元。
由于波斯纳分子处于纠缠状态,神经元发出的电信号可能也因此纠缠在一起:或许可以称之为一个“想法”的某种量子叠加态。“如果原子核自旋的量子过程真的存在于大脑中,那它很可能十分常见,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费希尔说道。
我们的意识是怎么运作的?
费希尔最初是在开始思考精神疾病的时候想到这一假说的。“三、四年前,当我决定探索锂离子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到底有没有显著效果时,我踏入了大脑生物化学的领域,”费希尔说道。
含锂药物广泛用于躁郁症的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没有人真正了解其中的机理。“当时我并没有在寻找量子物理学的解释,”费希尔说道。但是不久之后,他翻到了一篇论文,里面报道了含锂药物对大鼠行为的不同作用取决于锂元素的不同形式——又称同位素。
这一现象实在令人困惑。从化学上来说,不同的同位素有着几乎相同的反应特征,因此如果锂发挥作用的方式与传统药物一样的话,那它的同位素应该也具有相同的作用。
费希尔意识到,不同的锂同位素,其原子核可能具有不同的自旋特征。这一量子性质可能影响了锂药物的作用。例如,如果锂取代了波斯纳分子中的钙,那锂的自旋可能会“感受”并影响磷原子的自旋,从而干扰磷原子的纠缠。
如果确实如此,就可以解释锂为什么可以用来治疗躁郁症了。目前,费希尔的假说还只是一个有趣的想法,未经证实。不过,有好几种方法可以用来验证这个假说,首先就是验证波斯纳分子中磷原子的自旋能否长时间保持量子相干性。这正是费希尔下一步的目标。
当然,费希尔也十分谨慎,不希望自己与早先有关“量子意识”的观点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这些观点充其量只是高度推测性的假说。
物理学家们很不习惯在量子理论中发现自己。大部分研究者希望把意识和大脑隔离在量子理论之外,或许反之也亦然。毕竟,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意识是什么,更别说用一个物理理论来描述它了。
现在还出现了一种热衷“量子意识”的风潮,宣称量子力学可以用来解释心灵感应和心灵遥控等现象。然而,这些对真正的科学研究并没有帮助,造成的结果反而是,物理学家往往羞于在同一个句子中提到“量子”和“意识”。
不过,暂且把这些放在一边,我们应该看到“量子意识”其实有着相当长的历史。量子理论发展的初期就有了“观察者效应”和有关思维作用的假说,从那时开始,量子力学中就很难排除意识的部分。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2016年,最著名的“量子哲学家”之一、英国剑桥大学的阿德里安·肯特(Adrian Kent)推测,意识可能会以微妙但又可以可探测的方式改变量子系统的行为。
肯特对于这一假说十分谨慎。他说:“在尝试明确地表述关于意识的问题时,并没有令人信服的原因让人相信,量子力学就是那个正确的理论;量子理论的问题也不能确定与意识的问题有关系。”
不过,肯特也表示,我们很难单纯用量子物理学之前的理论来描述意识,包括意识可能具有的所有特征。
一个特别令人困惑的问题是,我们的意识能体验到非常独特的感觉,比如红色或烤培根的气味。除了那些视觉受损的人之外,我们都知道红色是什么样的,但我们无法交流这种感觉是什么,物理学上也无法告诉我们红色应该是什么样的。
类似这样的感觉被称为“感受性”(qualia)。我们将这些感觉视为外部世界的统一特征,但它们其实只是我们意识的产物——这一点很难解释。事实上,哲学家大卫·查默斯(David Chalmers)在1995年就将此称为意识的“研究难题”。
“每一次对意识和物理学之间关系的思考都会陷入深深的麻烦之中,”肯特说道。这也促使他提出,“如果假设意识能改变(尽管可能是很轻微和微妙)量子可能性,那我们就可能在意识演化的问题上取得一些进展。”
换句话说,意识可能真的会影响测量的结果。这么说来,我们就无法明确地界定“什么是真实”。但是,意识可能会影响我们在量子力学中进行观察时各个可能结果出现的机会,以一种量子理论本身无法预测的方式。肯特表示,我们或许能用实验方法寻找这些效应。
肯特还勇敢地估计了发现这些效应的概率,他说:“我觉得或许有15%的概率可以说,某些与意识有明确关系的东西会导致量子理论出现偏差;在未来50年里用实验方式探测到这一结果的概率或许有3%。”
如果这一切最终成真,那我们对物理学和意识的认识必将发生重大的改变。
==================
七天星期周期
苏美尔人在距今6000年前就已经拥有先进的数学和天文学。
苏美尔人的天文台测得月球的自转值,和今天的观察结果相差不到 0.4 秒。
最早的七天星期周期的确是苏美尔人按照天体运转的规律设定的,
他们的文化成果又被其后及缔造了巴比伦王国的阿卡德人继承。
这种历法跟中国的农历相似,是按照月亮周期来划分的。
一个月大概有28到29天,又依月相分成四个七天周期:
从新月到半月七天,半月到满月七天,
满月到半月,
半月到新月,以此类推。
苏美尔人创造了最早的12单位与60单位度量划分。
就是现在世界各国通行的计时方法,即每小时60分钟,每天24小时。
把整体划分为12个单位(一年12个月、“一打”的概念)和60个单位的度量制度(分针)
(也就是数学上的12进制和60进制)。
考古出土的阿卡德画版中的星星和我们今天的描绘是一样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星星周围都有大大小小的行星,这是因为苏美尔人缺乏我们今天的观天技术。
苏美尔人发明的几何方法,或许就是后来古希腊先哲的几何基础。
无论怎样,距今3500年至6000年以前,地球的几个区域都发生过史前人类思想大爆发。
这个如同后来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和400多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而且都明显受到气候的影响。
==============
伏羲是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天象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
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
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
神农,也就是炎帝,踞今5500年至6000年前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
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教人医疗与农耕,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
这些传说中的天才人物都不是长江流域,
当然现在有人可以说是因为后来黄河流域的人类主掌了文明的中心,所谓历史为胜利者书。
但是传说也往往不是无缘无故的。
或许这些天才人物就是诞生在北方而不是南方,原因是因为北方处于一个多国混战的局面,
残酷的竞争刺激了对“经验类”认知的需求,
这个如同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一样,
所有的突飞猛进般的经验类认知进化都是发生在这种局部区域里的多国混战之时。
在之前也已经论证阐述了,科学的本质是经验类认知,近现代科学的产生就是由于欧洲的多国混战,
多国混战刺激了对经验类认知的巨大需求,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学。
同样的距今大概5000-6000年左右的时间,地球的转暖使得人类文明得以突变式进化,
因为这个时期是一个气候的节点。
可以说气候对人类的思想大爆发起着很明显的相关性,见之前的文章《气候对人类两次思想大爆发的影响》。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哲學 反思
形上學:井上哲次郎Inoue Tetsujiro
哲學:西周助 Nishi Amane 百一新論 (1874)
===========
lazy, Cowardice, check by Kant
======
日喻,线喻,洞喻,
sun, line, cave,
========
柏拉图把对 " 善 " 理念的学习视为最大、最高、最重要的学习。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柏拉图就用太阳来比喻 " 善 " 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柏拉图又对这两个世界进行划分,详述了受教育者 ( 也是整个人类 ) 心灵转向的具体过程。把这个过程图示出来即是:
划一条直线 AB ,按实在性和认识的程度,先分成两大段 AC 和 C B , AC 代表可见世界及其认识, CB 代表可知世界及其认识,由于后者无论在实在性和真理性的程度上都超过前者,所以在划分线段时 CB>AC ;接着再根据清楚与不清楚的程度,按 AC 和 CB 的比例,再将 AC 线段分成 AD 和 DC ,分别代表可见世界的影象及其认识和实物及其认识;将 CB 线段分成 CE 和 EB ,分别代表可知世界的理智和理性的对象及其认识。
第一阶段 (AD) : 想象和可感事物的影象。
第二阶段 (DC) : 信念和可感事物。
第三阶段 (CE) : 理智和居间者学科。
太陽象徵善的理念。
柏拉圖:“在可知世界中最後看見的,而且是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最後看見的東西乃是善的理念。
我們一旦看見了它,就必定能得出下述結論:
它的確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確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見世界中創造光和光源者,
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決定性源泉;
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見了善的理念的。”
柏拉圖的意思很明確,正如太陽是可見世界的光源一樣,善的理念也正是可知世界中真與美的原因。
真與美本身,或曰真的理念,美的理念,則是存在於那些人手中舉著的假人、假獸之中。
常人所見的,實際是“真”與“美”的對象的影子,而不是其本身。
沒有光,事物就不能被看見;
沒有善的理念,真與美亦無從談起。
===============
现代科学的眼光看,自然界存在着四种力,分别是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这四种力服从着不同的规律,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将这四种力统一起来,
用一个统一的理论进行解释,
这样一个“大统一理论”也许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的“万物真理”[《大设计》]。
“大统一理论”一旦建立起来,我们迄今已知的一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规律至少理论上都将可以从中得到解释。
到了20世纪后期,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新颖的理论,其中之一称为“弦论”,
这个理论看起来可以将四种力统一起来,从而形成真正的所谓“大统一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物质由“弦”组成,“弦”的尺寸小到需要1020个“弦”才能跨过一个质子,
而所谓的基本粒子,其实是“弦”在时空中的振动。
“弦”理论的令人困惑的地方是,时空是10维的,其中的6维度被“集缩”
(如同二维的棍棒在远处看起来只是一根一维的“线”)。
21世纪后,“弦”理论又发展成“M理论”,
这M理论中,“弦+1”增加了一个维度,变成了一个2维的薄面,通常叫做“膜”。
这些迷人的新思想都是逻辑上自洽的,但这些理论迄今无法进行实证检验,
都只是物理学家的猜想,只能姑且信之。
========
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尽头是宗教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尽头是宗教
在食堂菜品每况愈下的今天,很难不让人在选择晚餐时犹豫不决,是继续那烂烂的米饭,还是换成那硬硬的馒头?
或许墨守成规的我又走向了米饭的窗口,又或许今天机缘巧合,
卖馒头的大妈儿子考上大学,冲我微笑,我就又转身去买馒头,可能我刚走两步突然发现我这两天牙有点疼,或许还是喝粥靠谱点,
最后,我发现一个长得还不错的妹子在打米饭,我又乖乖地去买米饭了……
可能在一个毫不相干的人看来,我今天晚上吃什么完全是随机的,
可是决定论者坚信“上帝不会掷骰子”,当然他更不可能闲着决定我这个异教徒的晚餐到底吃什么!
那么我们的世界到底是必然还是或然,若是必然,那什么是永真;若是或然,是否还有被决定的可能?
在量子物理尚未兴起之时,物理学的基础理论是要描述自然界的力以及物体对这些力如何反应。
如牛顿力学的经典理论基于反映日常经验的框架,物体独立存在着,处于确定的位置,遵循确定的运动路径,等等。
那么只要对物体的无限还原,最终获得“宇宙之砖”,我们只要获取“宇宙之砖”的运动状态,那么就能确定地知道未来的状态。
这一宽阔的大道引来无数人的探索,也鼓舞了决定论者的士气。
但是随着探索的开展,人们发现“宇宙之砖”并不如想象那么简单与确定,量子理论应运而生。
量子物理提供了一个理解自然界原子和亚原子尺度如何运作的框架,但它也规定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模式,
其中物体的位置、路径甚至它的过去和未来都不能被精准地确定,这个原理就是1927年由维纳·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要同时测量某种数据,比如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
举例,根据测不准原理,如果你把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和它的动量(它的质量乘以它的速度)的不确定性相乘,其结果绝不会比一个称作普朗克常数(h=6.626E-34Js)的定值还小。
按照量子物理,无论我们获得多少信息,也无论我们具备多么高超的计算能力,物理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精确地加以预测,
因为它们不是由确定性所决定的。
相反,给定一个系统的初始状态,自然就通过一个根本不确定的过程来决定它的未来状态。
换言之,自然并不规定任何过程或者实验的结果,它允许众多不同的可能结果出现,每一个结果都具有其实现的可能性。
在给定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后,自然定律就决定了它各样的未来和过去出现的概率,而不是明确地决定未来和过去本身《大设计》。
科学理论应当具备如下特征[《科学哲学》]:
1)、遵循自然规律,
2)、具有根据自然科学规律解释现象的能力,
3)、在经验世界里是可以检验的,
4)、他的结论可以是暂时性的,不必是最终结论,
5)、它是可证伪的。
相较之下,量子理论较牛顿力学要更加科学。那么量子力学真能解决问题吗,还是只是另一种大背景下的特例?
量子力学也存在致命的硬伤,那就是“薛定谔的猫”。
这个理论非常奇异,由薛定谔提出,设想在一个封闭的房子里放有辐射性原子,它可能衰变放出电子,也可能不。
在某一规定时间内释放电子的几率为50%。
房子内另有一瓶毒药和一只活猫,当衰变发生时,药瓶被打破,猫被毒死。
在现实生活中,猫有50%的机会被毒死。
我们会说,猫可能死了,也可能活着。
但量子理论不这么认为,猫既是死的也是活的,既不是死的也不是活的,它处于一个中间态,它的存在方式由波函数来描述。
而一旦我们进行观察,这时候仿佛人的“意识”发挥了作用,波函数将塌缩,这时我们得到一只活猫或死猫。
为什么处于叠加态的“猫”突然就变成了实在的事物,
其波函数突然之间就塌缩成为实际观察到的单一数值,所有的不确定性突然之间就消失了?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呢?
量子理论解释说,我们不能将观察的主体看成是与客体对象毫无关系的“旁观者”,因为任何事物都只有结合一个特定的观测手段,才谈得上具体意义,而一旦观测,必然存在着观测者对于被观测物的不可避免的扰动,所以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世界必须被理解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中,一只不被观察的猫没有一个确定的状态,而一旦有人观察,由于任何的观察必然要对被观察物产生扰动,于是观察者必须与被观察的对象合为一个整体,并依然要用波函数来描述,即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都不能有确定的状态,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处于一个“中间态”。
比如张三观察了“薛定谔的猫”,那么张三就必须与“薛定谔的猫”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用波函数进行描述,
如果张三将“薛定谔的猫”的死活状态告诉了李四,那么李四又被纳入这一系统,而且继续要用波函数来整体描述。
这种观测者之“链”将会无永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永远不会终止──这是一个死循环!
关于薛定谔的猫的解释有很多种,如诺贝尔奖得主尤金·保罗·维格纳认为,人类意识的独特之处在于内省或自我指涉,
可以切断统计配位链,报告自己的状态,从而导致波函数塌缩,这无疑将意识提高到了参与宇宙建构的高度!
也有人认为量子理论证明宇宙中必然存在着某种普遍的宇宙意识,观测者之“链”一直延伸到宇宙意识这里才终止,是宇宙意识最终使波函数塌缩,从而使我们能得到一个实在的宇宙,这等于把上帝又放回到宇宙之中!
解决“薛定谔的猫”佯谬的另外一个方法称为“多界理论”,由美国物理学家埃弗里特于1957年提出。
这个理论认为,在宇宙的演化过程中,它不断像道路上的分岔一样,随时都在“劈裂”。
在一个宇宙中,放射性原子衰变,猫是死的;
在另一个宇宙中,放射性原子没有衰变,猫是活的。
多界理论假设所有可能的量子态都是存在的,即存在于不同的宇宙中。
明显这些解释都很难具有说服力,正如戴维斯所说[《新物理学》]:
“量子力学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方法来预言对微观系统的观察结果,但当我们问在进行观察时实际会发生什么,得到一派胡言!”
其实我们从很多已有的科学定律公式中可以发现一些特性,它们在代数演算上并不区别过去和未来,
即在时间上是对称的《哲学与科学反思录》。
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量子力学,物理学基本定律都是守恒律,都是时间对称的,即无论t还是-t代入公式,物理学定律不变。
牛顿定律将力与加速度联系在一起,加速度是位置对时间的二阶导数,当我们用-t取代t代入公式,牛顿方程不会发生改变,
所以牛顿定律不区分时间方向。
同样,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将时间空间化,时间和空间的三个维度统一成一个四维的时空,
这个四维的坐标系可以任意变换,而引力是物质质量导致时空弯曲的后果。
广义相对论对四维坐标系的每一个坐标轴都是对称的,当然它也就是时间对称的。
所以广义相对论同样不能区分过去和未来。
在量子理论中,微观粒子以波函数的形式运动,当我们不去观察它的时候,它以几率波的形式在整个宇宙弥漫开来。
波函数在物理上对应概率幅,由薛定谔方程描述。
薛定谔方程通过概率幅预言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就是说,通过薛定谔方程我们可以推算,
假如人们某一时刻对一个微观粒子,比如电子进行观察(这导致波函数塌缩),我们在某个位置将得到一个电子的概率会是多少。
和牛顿定律和广义相对论一样,薛定谔方程也是时间对称的,波函数随时间的演化也没有方向性,
当我们用-t取代t代入薛定谔方程,薛定谔方程保持不变。
因此在量子理论中,微观粒子的运动和演化也没有时间方向,我们只能凭借经验限定,
对单个事件而言,波函数塌缩是不可逆过程,已经塌缩的波函数不可能再复原成原来的波函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理论都是对上帝的礼赞,因为他们客观上都承认了时间的反演,契合了造物者的匠心。
但是游离在这些理论之外也有桀骜不驯的特例,比如: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适应于人类社会所有领域——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到经济学、社会学以及人的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每一个事物都可以是一个热力学系统。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不灭定律,其核心是宇宙中能量是保持不变的,能量不能够创造也不会消灭,
但是能够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加原理,主要表明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熵,该量在所有自然过程中总是朝着增加的方向变化,这预示着所有物理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自然界的每一过程,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其发展都是按照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定律进行的。第一定律说明自然界存在一个称为“能量”的量,它保持恒定不变。第二定律说明自然界存在一个称为“熵”的量,它只有增量[《系统科学发展概论》]。克劳修斯用简明简明而又深刻的语言总结了两条一直并将继续控制我们宇宙的所有事物的自然定律,那就是:宇宙间能量保持恒定不变,宇宙间熵总是努力趋于极大值[《热之唯动说》]。我们看到,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相互矛盾的自然观,即以动力学定律为基础的时间可逆观点和以熵为基础的演化观点。我们不能不问:世界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时间可逆的,为什么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物体的运动和变化却都是时间不可逆过程呢?热力学第二定律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过了这么多年,这个问题在今天依然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当科学受到人类心智的局限而难以突破时,我们求知的欲望就要诉诸于哲学甚至是宗教。寻求“万物真理”是人类数千年的梦想,人们总希望用一些简单的概念和统一的规律来概括宇宙中的一切现象。毕达哥拉斯学派试图用“数”,老子用“道”,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等来解释宇宙中存在的一切,这都是人类寻求真理的初步尝试。限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尝试都只能是纯粹思辨的、形而上学的空想,它们对人类的认知上有很大的启迪意义,但很难成为真正的“万物真理”。
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来,自然界存在着四种力,分别是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这四种力服从着不同的规律,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将这四种力统一起来,用一个统一的理论进行解释,这样一个“大统一理论”也许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的“万物真理”[《大设计》]。
“大统一理论”一旦建立起来,我们迄今已知的一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规律至少理论上都将可以从中得到解释。
到了上个世界后期,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新颖的理论,其中之一称为“弦论”,这个理论看起来可以将四种力统一起来,
从而形成真正的所谓“大统一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物质由“弦”组成,“弦”的尺寸小到需要1020个“弦”才能跨过一个质子,
而所谓的基本粒子,其实是“弦”在时空中的振动。
“弦”理论的令人困惑的地方是,时空是十维的,其中6个维度被“集缩”(如同2维的棍棒在远处看起来只是一根一维的“线”)。
21世纪后,“弦”理论又发展成“M理论”,这个理论中,“弦”增加了一个维度,变成了一个二维的薄面,通常叫做“膜”。
这些迷人的新思想都是逻辑上自洽的,但这些理论迄今无法进行实证检验,都只是物理学家的猜想,我们也只能是姑且信之。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弦论还是M理论,它们也同样都是时间可逆的,也都只能描述微观世界的“定态”。
要得到一个演化的宇宙,一个从有序走向无序、从非平衡态走向平衡态的宇宙,它们同样还不能够胜任。
因此,它们也不可能是合格的终极“大统一理论”,至少它不能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容。
当然,“万物真理”的想法本身还是一个问题,目前仍在激烈争论中。
相当部分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大自然没有所谓的终极理论,每个原理都能通过普适性更高的原理得到解释,不可能有不需要更深解释的解释。
这多少有点陷入不可知论的困境,多少有点难以令人接受,大自然应该有一个最终的谜底。
既然我们认为科学规律通行全宇宙不变,自然法则统摄世间万物不移,任何意外的、自相矛盾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么就必然存在一套最终的刚性的规则。
还有一种可能,大自然存在终极的原理,但人类的心智将不可能发现它。
我认为,由于人类知觉系统的局限性,我们要完全理解终极理论的确是有困难的。
但我们构建一个数学模型,这并非是不可能的。
如同我们无法理解宇宙有开端,时间有肇始,但我们可以相信大自然确实就是这样的[《哲学与科学反思录》]。
那么宇宙中是否存在永恒的万物真理?
这正如要回答最初的问题:我的晚餐到底是不是已被确定,而我的造作只是自欺欺人?
我个人更倾向于是,但是我也不相信人类能够最终感知到它,甚至于宇宙间万物都无法感知它。
就像是无穷,你只能无限的逼近它,但是你不能说谁就是无穷!
每一次科学或是哲学的突破只是逼近真理的一次努力,
它们会给当下人类认识和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会被下一次的突破证明自己只是适用于一个逼仄环境下的特例。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