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拉比猶大教Rabbinic Judaism

拉比猶大教(Rabbinic Judaism)

由於學校的迅速發展,專任教師的出現是必然的趨勢。
至於教師的正式稱呼,最早是「坦拿」(Tanna),後來則是「阿摩拉」。
「坦拿」是指在巴勒斯坦從事口傳律法的人,通用於公元最初300年間。

但前兩名稱的使用不若拉比延續長久。
「拉比」原指巴比倫地區研究猶太律法的學者,後成為執行猶太教規、律法,並主持宗教儀式者的稱呼。後世沿用,成為猶太人對教師的通稱。

教師在猶太社會中,具有崇高地位,也享有一些特權。《它穆德》稱有學問的教師為「塔爾米德哈卡姆」,意即「聖賢的門徒」。如果他受到侮辱侵犯,加害者將被課以「重罰」,嚴重者甚至要被逐出猶太社區。

因 此,猶太人才被告誡「懼怕你的師長,要像懼怕上天一樣。」學生對教師必須絕對順服。人們甚至認為某些時候,教師甚至高於父母;若某人的父親和老師同時被綁 架,他必須先將老師贖出來。另一說為父親與教師同時坐牢,而只能保釋一個人出來,做孩子的應先保釋教師。這些正是猶太人尊師重道的真實寫照。

至於拉比能延續發展,主要歸功於宗教學院的保存。公元70年,猶太人大規模起義,被羅馬軍隊鎮壓,第二聖殿幾近全毀。主張非暴力抵抗侵略的猶太鴿派學者約哈南拉比,苦心積慮的想保存一所能容納大約10個拉比的小學校。

為了親自求見羅馬軍隊統帥維斯帕先(Vespasian,後為羅馬皇帝),他不惜用計裝病詐死,終得獲准,從此保存猶太人的知識和傳統,使他們的宗教得以世代薪傳不滅。

聖殿既毀,祭司集團被拉比取代,不能再以莊嚴神聖的祭司獻祭儀禮,來強化猶太教思想,乃改用其他方式,如強調個人倫理、祈禱和研習律法等,以臻於目標。因此,猶太教拉比公會成為最高立法和司法機關,還掌握猶太教義的解釋和編制權。

約哈南的努力,由70名猶太學者組成的元老院獲得保留,其職能從過去的立法機關變成高等學府,使保存、傳播猶太思想,教育、培養猶太拉比,收集、整理猶太典籍的教育機構──拉比學院,於公元三世紀誕生,成為當時最高的宗教學府,一種新的教育體系開始形成。

拉 比在學院裡,將歷代的口傳律法編輯成書《巴勒斯坦它穆德》(Talmud,希伯來文原意為「鑽研或學習」),也稱為《密須那》(Mishnah, 希伯來文原意為「重新闡述」),藉此有助於統一當時巴勒斯坦猶太人的思想,從此也奠定公元1~7世紀阿拉伯帝國建立為止的拉比猶太教傳統模式。

在 猶太民族另一個聚居中心──巴比倫,也設有拉比學院。大約在3~5世紀內,編輯另一部口傳律法集《巴比倫它穆德》,也稱為《革馬拉》(Gemarah,希 伯來文原意為「展示、補充和評注」)。儘管它是對於《密須那》的評註和補充,大部分為對話形式,但權威性實質超過《密須那》。

後來,《巴勒斯坦它穆德》和《巴比倫它穆德》合併,統稱為《它穆德》。既然後者的權威更高,一般提到《它穆德》,往往是指《巴比倫它穆德》。拉比猶太教時期,《它穆德》主要內容是律法,但也涉及天文、地理、醫學、算術、植物等等內容,可說包羅萬象。

《它穆德》極少利用《舊約》,而重要性超過《舊約》。其中一系列的宗教禁條,要求教徒致力忍受嚴酷的現實和苦難,宣傳懺悔和恭順,使猶太民族與外族隔絕,頑強的生存下來。

《它穆德》作為猶太智慧的總匯,內有章節強調學習受教的道德內涵:「學習是最高的善」。另一句出名的教育格言:「世界只為學童的呼吸而存在」,更含有溫柔的詩意。拉比們解釋《聖經》文句時,不忘強調教育。

例如神說:「不可為難我揀選的僕人;不要傷害我的先知。」(代上十六22),拉比們認為學童就是揀選的僕人,學者就是祂的先知。還有諺語云:「如果你獲得了知識,還缺乏什麼呢?如果你缺乏知識,又獲得什麼呢?」至此,「拉比」的角色也有所演變。

在猶太社會中,他們身兼傳道者、學者、教師、諮商者、評判者等多種角色,是享有崇高地位的精神領袖。拉比之間地位不分高低,但在人們心目中,有些較聰明而博學者,常受邀解決較困難的問題,或主持較複雜的儀式。

《它穆德》則規定學校班級規模,每位老師教管的小學生不得超過25人;如果是50人,則必須增加一名教師;如果是40人,則應由一名高年級學生作教師的助手。可見他們對班級人數的控制,與現代教育思想不謀而合。

孩童開始上學,還有正式的儀式,一直傳承至今。第一次進教室上課,大人給他們穿上新衣,由教師或學者帶到教室,每個孩子都有一塊乾淨的石版,上有蜂蜜寫成希伯來字母和簡單的《聖經》文句。孩子一邊誦讀字母,一邊舔掉石板上的蜂蜜。

然後,拉比分給他們蜜糕、蘋果和核桃,使學習嘗到甜頭。如此,充滿興奮和熱鬧。在課堂上,學生會像聽故事似地在老師周圍學習《聖經》。

按《密須那》規定,一般男童15歲以前都得在校學習。為學習經文,希伯來文是學校必教的功課。6歲入小學,始學《聖經》,10歲畢業,可進入中等專門學校。

這類學校主要是律法(Talmud Torah)學校,學制1~3年,初學《密須那》,至13歲學習猶太戒律。從專門學校畢業後,那些志在繼續求學的優秀學生,可以跟隨文士學習。一些以文士命名的學校,如山遼之家、希勒爾之家,實際類似希臘的學院。

這些學校的主要工作,是解釋書面律法,以適應當時的生活需要。口傳律法《它穆德》,就在此基礎上形成。15歲以後,如父母有能力支付教育費用,還可留校進一步深造,學習《革馬拉》。

猶太學校以宗教課程是首選內容,初級學校幾乎是以希伯來語和摩西五經為所有的教育內容。《陀拉》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包括成文的經文(Scripture),如律法、先知及成百的規條律例,還有為數不少的口傳傳統,著重以行為操守及日常生活所面對的種種問題。

學習摩西五經時,其次序並不依照經書的實際編排次序,而是首先選擇《利未記》。
此因拉比解釋說孩子是純潔的,而做為《利未記》主體的祭祀與禮儀也是純潔的,二者正好相配。

教 學方式主要有口授、背誦及實習三種。
成文《陀拉》共613條律例,其中消極的365條,積極的248條。學生先得熟記背誦,不論是否理解,有所謂「讀 101遍要比讀100遍好」的說法。大聲朗誦得到教師的鼓勵,《它穆德》記載一些學生上課從不出聲讀書,結果三年後盡將所學忘記。

因此教師常告誡學生,要張開嘴學習,才能夠學到手。學生學習希伯來語時,教師為了幫助增強記憶,也利用宗教和倫理道德、生活智慧,作簡單的類比和形象的說明。

教師在學生熟悉經文的基礎上,進行逐段講解,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討論、作答,以鞏固所學內容。這種問答式教學法,在《路加福音》第二章也有記載。那時12歲的耶穌在聖殿中,「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他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路二46~47)

由於要實踐律法的各條律例,還有部分教學是要學生必須在聖殿、會堂、學校或家中,親身參與祭祀和各種宗教性的活動。可見當猶太教發展成為具有繁複經文、律例及禮儀的宗教以後,家庭、學校與社會的宗教教育要求也相應增加。

猶太學校教育雖不是現代意義的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的最大優勢是教育的系統全面性。從學校對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選擇,可以看出猶太學校教育所取得的成就。

六、大流散時期──和讀學校與律法學校

流散即流放、散居。
公元134年以後,猶太人再次對羅馬人抗暴,次年被驅離巴勒斯坦殆盡,從此流放散居地中海以西、以北的地區,在各國間被拋來拋去,寄人籬下。
直到1948年復國以前,猶太人處於世界性的大流散時期。

其間,演變成兩大團體,
一是東、中歐猶太人,稱為阿什肯納茲(Ashkenazim),以德、俄兩國為主,約佔猶太人總數的84%,講意第緒語 (Yiddish);
另一是西、南歐猶太人,稱為賽法迪(Sephardim),以西、葡兩國為主,佔猶太人總數的4%以上,講拉迪諾語 (Ladino)。2此外,還有更早散居北非及中東地區的東方猶太人,約佔猶太人總數的10%。這三個團體是猶太人的主要成分。

羅馬人雖 鎮壓猶太人重建獨立國家的行動,但對帝國範圍內所統治的猶太人,則根據羅馬法律政教分離的法律原則,允許猶太人有宗教自由、公民權及司法自治權,流散各地 的猶太社區因而基本上得以形成。雖然羅馬人在不同時期對猶太人在宗教、擇業和社會生活方面的權利,多少加以限制,但免除不拜羅馬皇帝,而且可有自己的研究 機構、崇拜處所和墓地。

隨著時間的發展,猶太人在寄居國的待遇大體上趨於惡化。
西方基督教國家將猶太人視為害死耶穌的族群,對他們不表歡 迎,藉政治、法律與經濟等方式,剝削打壓他們,使他們受盡凌辱,苦難連連。不准他們擁有土地,不能成為農人,又限制他們從事手工業,因此只能從事商業與金 融借貸業。

居住區被強制隔離,稱為隔都(Ghetto)或柵欄區(東歐地區)等;身上還要佩帶黃色的「大衛之星」作為標誌。
莎士比亞所撰《威尼斯商人》,筆下刻劃的猶太人夏洛克,雖無息借貸給人,想索回本金,竟被視為要債務人割身上的肉抵債,形象既小氣又奸滑,令人唏噓。

十 九世紀以前,典型的猶太人教育體系模式,是一個教師帶著一批學生,整日學習宗教課程。學生隨著學業的增長,可以從一個教師手中畢業,去跟另一個教師學習。
這樣的學校,被稱為「和讀」(意為「房間」),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學校。但幾乎所有阿什肯納茲和賽法迪的猶太社團,都以此模式進行兒童教育。介於中世紀與 近代之間,部分社團開設另外一種學堂,即律法學校,有各種班級。

這些學校大部分課程都與宗教有關,但也有些世俗課程,包括音樂、數學、歷史、醫學、天文和商學等,還是受到重視。這類學科的開設目的,是幫助學生更能理解宗教課程的內容。

以色列素有歌唱的傳統,出埃及途中,女先知米利暗就組織一支婦女歌舞隊,作歌慶祝越過紅海。摩西也常作詩歌教導以色列人。大衛更是豎琴好手,他作的《詩篇》,留有一些調式和曲牌,可知起初是能入樂演唱的。

猶太學校相應開展適當的音樂教育,自有道理。《它穆德》時期,猶太文化受到外族文化的很大衝擊,也因而開設更多的世俗功課,醫學課程可能是那時進入學校教學內容的。例如決定猶太曆各節氣的天文學,《它穆德》曾規定有能力的人應加以學習。

十二、三世紀的西班牙猶太人,曾對外部世界表現很大的興趣,許多學校都開設諸如邏輯、語言、幾何、算術、天文、音樂等宗教以外的一些世俗學科。後來由於非猶太人社會對猶太人的迫害加劇,猶太教育體系中,才逐步減少世俗的內容,甚至一度出現完全廢止開設宗教以外的課程。

總之,中世紀的猶太教育以宗教為主,但很少有人能在這些學校學習十幾年,多數學生學習幾年,便開始做事。此外,據考證成年禮可能早已展開,但要到14世紀以後才確定下來,男孩13歲成為誡命之子,在安息日被邀讀經、背誦祝詞或發表演說,且要自行負責遵守律法的責任。

七、近代猶太人的宗教教育

十 九世紀,猶太人興起復國主義。他們在教育上的重要現象,是經學院(Yeshiva)大量開辦,以及希伯來語的復活。希伯來語作為古代「先知」的話語,流散 外國的猶太人被剝奪不能使用,只能做為拉比舉行宗教活動的文字,變成「死亡」的語言。它能復活,主要歸功於語言學家本‧耶胡達(Ben Yahuda;1858-1922)不屈不餒的努力。

1916年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已經有40%使用為主要語言。建國後的三年間,各地返居的移民語言複雜,因此開設大批「烏爾潘」(Ulpan;希伯來語意為學習之家)的語言速成班,以集中強化訓練方法,使學習者在6個月間掌握日常用語等讀寫能力。

於 是世界各地猶太遊子競相學習,做為「尋根」的步驟之一;至今仍為新移民與外國人提供服務。現代希伯來語有22個字母,與阿拉伯語一樣,由右向左寫,從《聖 經》時代的大約8000個詞彙,增加到現今的12萬個詞彙,而且常常是小孩更純正熟練,幫忙教家長學母語。復興希伯來語,堪稱是猶太人教育最神奇的輝煌成 就。

經學院則是專門教授《它穆德》,在東歐尤其突出。結果在不少地區形成猶太律法研究中心。這些新開辦的經學院,開始有正式的年級劃分。學生逐年有系統的進行學習。

學校通常招收十幾歲的青年學生,開設的課程,主要與《它穆德》和口傳律法有關;《聖經》和其他宗教內容,主要靠學生自學。成績優異者有機會留下做終身學習,成為猶太經典的專家。學習世俗課程的人,往往會遭譴責,或面臨被逐出校門的危機。

廿世紀前期,猶太人的解放時代來臨,猶太教育再次涉及世俗科學,像語言、數學以及其他科學紛紛開設。西歐的猶太人,首先結合宗教課程和世俗課程。隨後,東歐的猶太人也紛紛仿效。在猶太人獲准進入當地公共學校學習後,猶太學校逐漸失去吸引力。

但 經過一段時間,猶太人發現宗教教育課程,對於下一代仍是不可或缺,又恢復和讀學校與律法學校。這些學校大多由猶太會堂組織教學,授課時間大多在星期日或公 共學校放學後的午後。每週上課時間2~12小時不等。這個最早在西歐國家出現的教育形式,現在已經成為標準模式,為大多數猶太社區所接受。

然 而,黎明之前是最黑暗的。1930年代初,德國希特勒變本加厲地迫害猶太人,尤其第二次大戰的1941-1945年間「最後解決」(Final Solution)政策,使納粹從肉體上消滅猶太人的大屠殺(Holocaust)人數,累積至600萬,是歐洲猶太人的一半,也就是說1930年代以 來,猶太人總數約1800萬,有三分之一被殺害,4真是一場浩劫。特拉維夫有大流散博物館,耶路撒冷也有大屠殺紀念館,讓他們與世人一起懷古,記取歷史的 教訓。

八、現代美國猶太人的宗教教育

廿世紀以前,猶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為猶太男子服務。有關口傳律法的課程,從不為女子開設。直到廿世紀始有改變。1905年,一所全國女子希伯來學校在布魯克林(Brooklyn)開辦,嘗試綜合猶太教、猶太民族主義和現代教學方法。

1917 年起,美國正統猶太教學校系統地為猶太女子開設《它穆德》課程,從此幾乎所有的宗教學校,都同時為男女開設同樣的課程,打破在教育上男女有別的傳統。改革 派內,男女通常坐在一起參加宗教儀式,並為女孩舉行成人禮,女性也可以主持儀式;自1972年起,也任命女性為拉比,影響所及,女孩成人禮基本上為猶太教 各派所接受。5

廿世紀以來,美國正統猶太人為了鼓勵人們學習、研究猶太教教義,在東區開設一些全日制的猶太教法典學校,在主要講授宗教課程以外,也開設部分世俗課程。這樣的學校,後來逐步擴及改革派和保守派;數量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00所,到1990年代增加為600所。

此外,傳統經學院的數量,也開始在以色列和美國迅速增長。這些經學院主要招收高中畢業生,有的是專為大學畢業生開辦的。廿世紀末出現的特殊現象,是許多經學院畢業生結婚後,入經學院再學習幾年,以達到對猶太經典的精深了解。

第二次大戰後,世界多所大學開辦猶太學系,向猶太和非猶太青年提供學習希伯來語和其他猶太知識的機會,使猶太學研究真正成為一種科學。

美 國也有培養拉比的學校,入學必須具備大學畢業的資格,還要經過嚴格的入學考試,然後以4~6年時間來研究猶太法典。因此它相當於研究所。講授猶太法典的教 師,需品格高尚,學識淵博,是受猶太文化薰陶而遴選出的人才。學生對教授相當尊重,但必須自行閱讀猶太法典,個別思考,設法解決法典上的各種問題,然後進 入兩人一組的班級,共同研究。

教師有時要求學生獨自大聲朗誦,有時要求眾聲齊誦。這樣,兩個學生合用一張課桌共同研究的過程,要持續三年 之久。學生若是單身,必須住在可容100人左右的集體宿舍,一起吃飯、活動,但氣氛不像修道院那樣的沉悶肅穆。學成畢業後,還須為學校工作兩年,可以從 軍,或在沒有拉比的社區、村落服務。

他們雖是神職人員,但可以有妻室,過常人的生活。他們對天主教修女、神父的禁慾不以為然,認為是違反起初神造人有性別的美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