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在橄欖山上的預言
聖殿也將被拆毀……
13:1-2 公元前20年,耶穌出生前十五年左右,希律開始重建聖殿。聖殿自以斯拉時代重建(參拉6:14-15),已有五百年的歷史了。希律使聖殿成為耶路撒冷最壯麗的建築物之一,並不是為了榮耀神,而是為了安撫所統治的猶太人。這項宏偉的建築工程到公元64年才完成。耶穌預言聖殿將被徹底拆毀。到公元70年,這個預言應驗了,羅馬人把聖殿和耶路撒冷毀滅殆盡。
耶穌在橄欖山說末後的預言,莫非這山有特別的意義?
13:3-4 橄欖山位於耶路撒冷東面,站在山坡上可以看到城內的情況,也可望到聖殿。彌賽亞回來時,正是要站在這山上(參亞14:1-4)。
如果你知道未後的事情,你會如何過目前的日子?
13:3-31 門徒問聖殿將何時被毀,耶穌便向他們預言聖殿被毀的情景,到時還將發生甚麼事,及末日祂再來審判世人的情形。耶穌沒有按時序預言快將發生的事和末後的事。公元70年,有些門徒親眼看到耶路撒冷被毀,這使他們確信耶穌所預言的每一件事都必發生。
耶穌告訴門徒將來要發生的事,預先警告他們,好叫他們可以學習現在好好地生活。耶穌在這段經文中所說的預言,有許多仍未應驗,目的不是要我們猜想這些事情會在甚麼時候發生,而是要幫助我們在靈命上保持警覺,隨時作好準備,等候祂回來。
面對公元70年耶路撒冷和民族有滅亡之災時,
猶太傳統談到偉大拉比約哈南•本•紮凱Johanan ben Zakkai(A.D. 30-90)的一個典故。
【名拉比Hillel的學生】
相傳西元68年,耶路撒冷陷於羅馬軍團的重重圍困之中,城內的猶太人危在旦夕。當時,在對待羅馬人 的態度上,猶太人內部分裂成兩派:
一派是主張非暴力解決的鴿派,
另一派是主張以暴力抗爭的鷹派。
約哈南所屬的鴿派被鷹派關押在耶路撒冷的一個城堡中,行動 受到了極為嚴格的限制。
約哈南先假裝生病,不久,就傳出了約哈南的死訊。把這拉比的遺體裝進棺材,以下葬為名,逃出了鷹派的監視。
羅馬守兵想要以刀刺入棺材來驗屍,約哈南的弟子們紛紛跪下求情。
最後來到了羅馬統帥部的所在地。
約哈南正視著司令官 Vespasian的眼睛,十分認真地說:“我對將軍閣下懷著和羅馬皇帝一樣的敬意。” “閣下一定會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的。”
Vespasian was Roman Emperor from AD 69 to AD 79.
Vespasian founded the Flavian dynasty that ruled the Empire for 27 years.
Vespasian was from an equestrian family that rose into the senatorial rank under the Julio–Claudian emperors.
約哈南說:“我只有一個願望請你幫忙實現:給我留下一個能容約10+個拉比的學院,並承諾永遠不要破壞它。”
Vespasian同意考慮約哈南提出的要求,並說如果他的預言能夠成真,就會實現他保存學校的願望。
西元69年,Vespasian帝位被元老院認可。Vespasian登上皇帝寶座之後,為了感謝約哈南拉比的預言,最終履行了自己的諾言。
當羅馬軍隊血洗耶路撒冷城時,他果然發出了一道命令,要求只留下一所小小的學校。
這樣約哈南拉比在沿海平原小鎮亞布內Yavne/Jamnia建立的聖經學院得以倖存。後來這學校成為近代 猶太教的復興搖籃。
Rabbi Yohanan ben Zakkai relocated to the city of Yavne/Jamnia, where he received permission from the Romans to found a school of Halakha (Jewish law). Zakkai's school became a major source for the later Mishna, which records the work of the Tannaim, and a wellspring of Rabbinic Judaism.
約哈南考慮的並不僅僅是幾十位老年智者的生命,而是更要發揚他們所代表的猶太人熱愛學習的精神傳統。
除了良好的家庭氛圍外,猶太人還很重視學校環境。
猶太 人之所以如此重視學校建設,是基於他們的文化傳統,基於他們對學校教育的不同尋常、高於一切的認識。猶太拉比認為,學校不僅是培養人才的基地,更是維護民 族共同體的有效途徑。只有通過正規的學校教育,才能保證其子孫後代維護其民族身份,發揚猶太民族的精神。這一觀念如果用西元1世紀的這位猶太拉比約哈南• 本•撒 該的話來表述,就是:『只要學校在,民族就不會滅亡。』
==================
羅馬帝國可以用來表示所有在羅馬統治之下的土地。
羅馬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帝國。
羅馬疆域的全盛時期是圖拉真在位末年(117年),羅馬帝國此時總共控制了大約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屋大維Octavius建立帝國後,創立元首制,稱奧古斯都。
羅馬帝國皇帝有三個稱號(大將軍、凱撒、奧古斯都),
德語中只繼承了「Kaisar、凱撒」為「皇帝」的意義。
屋大維的時代,羅馬的首席元老(Princeps Senatus,英文 Prince of the Senate、First Man of the Senate)是為元老院的領導人,他是會議的主持者與對外的代表。
大祭師(Pontifex Maximus,英文 High Priest)是國家祭典的最高祭師。
執政官(Consular Imperium、Imperius Maius)是羅馬本國的行政首長與行省長官的上司。護民官(Trinuina Potestas)則代表公民階層,有權對於任何行政機關的議案提出否決權。
但一直到了四世紀,前述的羅馬政制設計大多名存實亡,帝國的權力幾乎全都掌握在皇帝/奧古斯都的手中。
羅馬帝國分為前期帝國(前27年—200年)、中期帝國(200年—395年)和後期帝國〔395年—1204年/1453年〕三個階段。
前期帝國經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賢帝時代)達到全盛,國家穩定、社會繁榮,被稱之為羅馬的黃金時期。
儒略-克勞狄王朝建立者屋大維,其在結束羅馬共和末期的混亂後,受羅馬元老院尊號「奧古斯都」,因為其崇高的地位遂得以自行指定繼承人,因而正式開創了羅馬帝國,結束了羅馬共和,因此屋大維Octavius是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而其與其家族中成為羅馬皇帝的後繼者,受後世史家認為是羅馬第一個王朝。
羅馬人盛行養子繼承,每任皇帝間並不一定有直接血緣相關,例如屋大維Octavius與其繼承者提比略Tiberius就無血緣,而之所以會被認定為同一王朝,乃是因為其姻親關係與收養養子,形成同一家族,因此被認定為同一王朝,與中國一家一姓的概念是大相逕庭的。
前27年-14年 Augustus奧古斯都(屋大維)Gaius Octavius Thurinus
14年-37年 Tiberius提比略
37年-41年 Caligula卡里古拉
41年-54年 Claudius克勞狄烏斯
54年-68年 Nero尼祿
西元68年,羅馬帝國暴君尼祿Nero被推翻後,羅馬局勢陷入混亂,單單在西元69年的1年當中,就更換了4位皇帝(史稱四帝之年) 四帝之年(Year of the Four Empires)是指罗马帝国前期,公元69年这一年中出现了四位罗马皇帝。四位皇帝分别是伽尔巴(Galba)、奥托(Otho)、维特里乌斯 (Vitellius)和韦帕芗(Vespasian)。,最後由軍人Vespasian擊敗各方勢力,登上帝位。
弗拉維王朝 Flavian dynasty(69年-96年),上接四帝內亂期,下啟安敦尼王朝,王朝由Vespasian開創,結束於圖密善,共計三位皇帝。弗拉維王朝的君主與奧古斯都並沒有血緣關係,但由於羅馬歷經了一連串的混亂與動盪,韋帕薌上台後積極與元老院合作,改革內政,重建了當時混亂的經濟秩序,所以受到當時百姓熱烈的擁戴與歡迎。西元79年韋帕薌死後,其子提圖斯繼任為皇帝,施政亦寬大和諧,尊重人民財產,死後被元老院冠上「神聖的提圖斯(Divius Titus)」的封號。
安敦尼王朝計有六位皇帝:
- 涅爾瓦(Nerva,96年—98年)
- 圖拉真(Trajan,98年—117年),外號「勇帝」,元老院贈予「最高第一公民」稱號。
- 哈德良(Hadrian,117年—138年)
- 安東尼(Antoninus Pius,138年—161年,又譯安托奈納斯·派厄斯、安托尼烏斯·披烏斯、安敦寧·畢尤)
- 奧理略(Marcus Aurelius,161年—180年,又譯馬可·奧勒留或馬可·奧里略),為斯多噶學派大師,外號「哲學家皇帝」,著有《沉思錄》。
- 康茂德(180年-192年),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的兒子,他殘暴的統治使羅馬帝國衰落。
中期帝國
後期帝國從三世紀危機起,經伊利里亞諸帝、戴克里先的東西分治和四帝共治,以及君士坦丁大帝的統治,到狄奧多西一世時成為最後一個統治整個帝國的皇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