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婚礼chuppah
希伯来语中称男人为“依什”,它由三个字母组成,
这三个字母的名称是aleph-yod-shin。称女人为“依沙”,也由三个字母组成,即aleph-shin-he。二词中共同的字母是aleph-shin,它就是希语中的“火”字。把二词中不同的字母取出来,并组在一起是yod-he,它就是希语
中“上帝”一词的缩写,相当于英语的God。因此人们把男女的结合认为是由上帝组合在一起的二把火。婚姻是极其神圣的。
地区不同,男女双方在结婚证书上签字的地点也不同。在耶路撒冷,新郎与新娘在婚礼的天篷下签字。在耶城以外,在拉比的办事处事先签好。在证书上要写明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特别要写清新郎要承担的三项责任费。
1〕基本费。托拉中把它叫做青春费。在证书里写明一旦离婚,丈夫要付给婚前曾是处女的妻子青春损失费。古代是50舍客勒银币,它要能维持妇女一年的生活。当今50舍客勒银币已远不够维持一年的生活,由双方商议。
2〕附加费。也叫爱情费。爱情是无价可估的,这笔费只是作为对爱情的象征性的估价。一但离异将由丈夫付给妻子。
3〕嫁妆费。即女方带来的财产。一旦离婚或丈夫去世,这笔财产将归还女方。
目前在以色列境内,无论信教的人还是不信教的人都遵从这一古老的犹太婚姻法。一般把附加费选为基本费的三分之一。另外写入的嫁妆费一般远高于实际上由女方带来的。如女方什么也没带来,男方也应写入嫁妆费,再次表示对女方的爱。
结婚事务由法庭办理。当前在以色列有二类法庭,即宗教法庭和世俗(非宗教)法庭。在职能上既有分工又有重罗。另外按照以色列法律,犹太人不得与非犹太人结婚,即不发给结婚证书。但有变通的办法,双方可到国外去领结婚证,回来后以色列政府承认。多数人选择去塞浦路斯,该国离以色列很近,又不是阿拉伯国家。到那里又领证又旅行结婚。
当今在以色列境内,最令以色列政府头痛的是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通婚。据耶路撒冷邮报报道,每年大约1500对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结婚。有些犹太人实在找不到本族老婆,但娶个漂亮的巴勒斯坦姑娘却很容易。她们取得以色列国籍后,即使不工作,从政府拿的救济金比她们在巴勒斯坦那边辛辛苦苦劳动还多。
更使以色列政府头痛的是很多 “嫁犹妇”不安分,
她们不仅同情巴勒斯坦,还积极参与反以色列的活动。对于这些“嫁犹妇”,以色列政府当然不愿给他们国籍,经常拖好多年。但这却引起了犹太人权组织的强烈批评,搞得政府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两个民族盘根错节地生活在一起,本来通婚很自然。但目前两个民族如此敌对,通婚不但给国家也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犹太613条戒律的头一条就是“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创世纪
1:28),即多生多育。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不但要多生,结婚年龄也应尽量早,一般男20,女18。犹太伟大的哲人拉姆巴姆说,“如男人到了20岁还不结婚,一片乌云将永遮他的全生。”到了现代社会,年轻人要花很多时间学习,婚龄适当推后,但现代的拉比们仍认为应该尽量早。
犹太婚礼既庄重又热闹。在古代要为新娘和新郎建造新房,即洞房。婚礼在洞房里举行(详见塔木德 :
麦给拉5B)。到了近代,“洞房”是一座天蓬(库帕),约
4-5平方米。蓬顶用约柜前的帘子搭连而成。天篷的4根柱子最好由人撑扶,也可固定在地面上。阿什凯那哉派把天篷设在户外,塞法尔第派在室内。
在婚礼正式开始前,通常双方的父母分别站在入口处,与客人一一握手。对于正统教派,男女不能握手,只点头示意。在入口处的桌子上放有很多小牌,小牌上写有来客的姓名及桌号,以便客人对号入坐。这时的新娘坐在一个离天篷较远的罩上特大白布的大扶手椅里。新郎可在任何位置与来客寒暄。一般新郎与新娘在婚礼的当日应守斋,把婚礼日看做是自己的赎罪日,请求上帝原谅自己的一切过错。直到在天篷内饮酒后才开斋。
婚礼在黄昏时分正式开始,双方的父亲各持一根点燃的蜡烛,新郎夹在中间,一起步向天篷。
由于行进时风可能吹灭蜡烛,他们持一种专为结婚用的、有玻璃罩的防风蜡烛台。行进时,一些小伙子手挽手,面向新郎和双方父亲,在新郎和双方父亲前方约2-3米,边唱、边跳、边退,直到天篷。
然后双方的母亲各持一根点燃的蜡烛,把新娘夹在中间,一同步向天篷。对于阿什凯那哉派,在新郎和新娘还未进入天篷前,新郎把结婚面纱放到新娘的头上。从此刻起,新娘将像所有已婚妇女那样,头上要饰覆盖物(详见塔木德
: 凯图泊特72A)。
新娘到达天篷后,在双方母亲的陪同下,围绕新郎转 7
周,然后新郎和新娘并列站在天篷下。主持拉比手持一杯葡萄酒,咏两个伯尔哈,即“葡萄酒”和“结婚”。新郎和新娘各饮少许该杯内的酒,然后新郎向新娘宣告,“值此之际,按照摩西和以色列的法律,这只戒指使你许配给我。”新郎把戒指戴到新娘的手指上。按照犹太法律,凡事都需两位证人。因此要有两位目击者亲视并核实戒指确实戴到了手上。证人这一荣誉通常交给知己的朋友或重要的客人。
按照塔木德(巴瓦-巴特拉60B)的要求应在新郎和新娘的头前撒灰少许,以此哀悼圣殿被毁。当今此项一般已免去。
由主持拉比或尊贵的客人宣读结婚证书(凯图巴)。然后斟上第二杯葡萄酒,咏伯尔哈“婚礼”。此伯尔哈由7个子伯尔哈组成。按照路得与波阿斯的婚礼,在宣读结婚证书时要有10名成年犹太男子在场(路得记
4:2)。然后新郎用脚踩碎一个玻璃杯,提醒人们圣殿被毁后至今仍未重建。为了防止碎玻璃伤人,通常把玻璃杯放入一个纸质较厚的大信封里再踩。有时由于操办人选杯不当,选了一只超高强度的钢化玻璃杯,新郎死活就是踩不碎,那情形相当尴尬。踩完杯之后新郎与新娘在众人的陪伴下离开天篷。与来天篷时一样,一些小伙子手挽手面向新郎和新娘,边唱、边跳、边退,直入宴会厅。
在婚礼宴会上跳舞时,男女要用布帘或屏风隔开,各跳各的舞。众人手拉手,结成一个大圈,
边跳边按顺时针方向旋进。舞步很简单,每向左走跳两步,向右顿一下,如此反复。跳到高潮时,两个强壮的小伙子把新郎和新郎的父亲顶在脖子上,像是中国北方孩子们称之为的“骑脖拉屎”。父子俩在众人的头顶上手挽手,随着节奏双手或上或下摆动。跳到最高潮时,几个小伙子来到妇女圈里,请新娘坐在一扶手椅里,然后把椅子举向空中,再把新娘举到男人圈里。骑在脖子上的新郎与坐在椅子里的新娘在众人的头顶上、面对面,手挽手上下摆动,那是新郎与新娘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此时众人圈的行进速度明显加快,近乎奔跑。由于年龄大的人奔跑有困难,所以一般都围成两圈,内圈为快速奔跑的年轻人,外圈为行动较缓的年纪稍大的人。
新郎往往和他要好的朋友在内圈的核心手挽手,大动作,快节奏地狂跳。好友换了一批又一批,新郎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人们请新郎坐在内圈核心的一把椅子上,由他的好友用脱下的外衣随着音乐节奏边跳边给新郎煽风。还有的好友把新郎的小腿抱在怀里,给他擦皮鞋。有些人把酒瓶或可乐瓶顶在头顶上,表演舞蹈或杂技动作。还有些人把很大的纸卷成一头尖、一头大的喇叭状。把大头点燃。也像表演杂技一样,眼望上方,把尖头放到鼻尖上,保持住平衡,手脚随音乐翩翩起舞。这些都需要很高的技巧。还有些人往正统教派的大黑帽的帽顶上泼油,点燃后戴在头上,然后跳午。火苗随舞步窜动,当时亮时暗的灯光转暗时,火苗犹如鬼火般地跳动,使整个气氛变得又热烈又神秘。
在跳舞休息期间,大家回到自己的桌位用餐,这时小乐队开始演唱。阿什凯那哉派的曲调听上去很像东欧的民间音乐,塞法尔第派的曲调阿拉伯味儿很浓。若新郎和新娘来自不同的派别,乐队轮流演奏两派的音乐。整个婚礼一直持续到深夜。
婚姻是极其神圣的,因此严禁违戒婚姻。在利未记的第18章详细列出哪些婚姻是违戒的。违戒婚姻所怀的孩子应立即打掉。
如出生,这种孩子被叫做麻木在尔,即非法子。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不得与正常婚姻所生的人结婚。尽管如此,按照犹太法,仍认为他们是犹太社团内的“全羽”成员。他们有权继承父母的财产。祈祷时他们有权加入10名成年男子的计数(见《祈祷》一节)。社会不应过度排斥他们。由于他们出生非法,社会压力可能会促使他们滋生嫌恶社会、忌妒别人、好斗等不良行为。如非法子与异教徒结婚,所生的孩子不再认为是非法子。这些孩子皈依犹太以后,婚姻不受任何限制,即可以与任何犹太人结婚(祭司家族除外)。
在塔木德中强调夫妻应互敬、互爱、互勉。为此要求丈夫要做到:1〕应像爱自己那样热爱妻子。2〕对妻子的关心应远超过自己,主要表现在要为妻子买衣服和珠宝(凯图泊特59B)。3〕必须提高妻子的生活标准,至少不能低于她娘家的。若妻子来自富贵人家,丈夫宁可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准,也要保住妻子的生活水平(凯图泊特48A)。
在犹太传统观念中,对婚姻的认识远超过一般世俗的水准。是神圣把男女连在一起。夫妻应严守摩西的信念,共同过托拉所设定
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