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武加大译本(拉丁文圣经)译为英文,使英语民族因圣经真理而信奉基督,
并使许多宣教士以英语作媒介,学习其他语文,往世界各地传播福音。
这伟大的译经工
作,靠英国的一位学者威克里夫,(他和他的学生胡司,同被称为改教运动的晨星。)
约翰·威克里夫( John
Wycliffe公元1330-1384年) 他在一三七六年反对教会的财富及教皇权势,原因即是教会过于和执政掌权者亲近、政教不分,且生活优渥不愁吃
穿,教会腐化的程度超乎想像。
对于教皇所
立的多项规条也不符合圣经的教导,一切应回归到圣经,以圣经为信仰生活的准则。
威克里夫主张各国教会应隶属于本国国王,教宗无权向国王征收赋税,并建议国
王没收教会土地,建立摆脱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
他否认教士有赦罪权,要求简化教会礼仪。
因此,他遭到时任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的五次谴责及坎特伯雷大主教的
通缉,
他在1377年被传至伦敦主教前受审,因有王子约翰及其它贵族的保护,遂使这传审流产。
同年教皇下五次教谕,要逮捕,他也因他得在朝权贵保护,在野
得舆论支持而安然无恙。
1381年英王与教会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威克里夫被迫幽居写作,把圣经译成英文,并完成神学著作《三人对话录》。
他主张圣经的权威
高于教会,信徒应服从基督而非教会,1384年死于莱斯特郡。
三十年后其作品被教会销毁。
在他死后教皇对他的理念或是教训深恶痛绝,因此在他死后三十年举行了康士坦会议,颁发了底下的谕令:“……,本神圣会议表明立
场,并宣告威克里夫乃声名狼藉之异端者,至死顽梗不化,不但被逐出教会,而且他所有对他的追思都是有罪的,当将他的骸骨挖出,丢在教会墓园之外,将其他忠诚之死者以示区别。
”十二年后,有一位教皇发现此令尚未执行,乃于一四二八年将他的骸骨挖出并焚烧,且经他的骨灰丢至史威福(Swift)溪中。
虽然威克里夫死后仍遭到这样的对待,但是老汤姆福勒(Tom
Fuller)在他的教会历史里写道:
“他的骨灰流至亚芬河(Avon),又流至塞芬河(Severn),然后流入海峡,流入汪洋大海。
就这样象征威克里
夫之教义的骨灰,如今已散布至各地。”
================
威廉·廷代尔(又译廷岱勒、丁道尔、丁铎、廷德尔)(William Tyndale,1494?–1536年),
是16世纪著名的基督教学者和宗教改革先驱,被认为是第一位清教徒,英国宗教改革家和《圣经》译者。
在廷代尔的时代,罗马天主教教廷只允许拉丁文圣经,不容许私自翻译,并且只有神职人员可以拥有和诠释圣经。廷代尔却主张应该让普通老百姓都可透过读圣经来认识神,决心把圣经译成英文,于是被诬陷为异端。
英文“施恩座”一词(“mercy seat”)并非翻译自马所拉本中的希伯来语词汇kapporeth,
也不是翻译自七十士译本中的希腊语词汇hilasterion,
而是廷代尔翻译自马丁·路德的德语译本中使用的词汇gnadenstuhl,其字面意义为“恩典的座位”,“恩典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