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8日 星期日

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 1330-1384年

把武加大译本(拉丁文圣经)译为英文,使英语民族因圣经真理而信奉基督,
并使许多宣教士以英语作媒介,学习其他语文,往世界各地传播福音。
这伟大的译经工 作,靠英国的一位学者威克里夫,(他和他的学生胡司,同被称为改教运动的晨星。)
约翰·威克里夫( John Wycliffe公元1330-1384年) 他在一三七六年反对教会的财富及教皇权势,原因即是教会过于和执政掌权者亲近、政教不分,且生活优渥不愁吃 穿,教会腐化的程度超乎想像。
对于教皇所 立的多项规条也不符合圣经的教导,一切应回归到圣经,以圣经为信仰生活的准则。
威克里夫主张各国教会应隶属于本国国王,教宗无权向国王征收赋税,并建议国 王没收教会土地,建立摆脱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
他否认教士有赦罪权,要求简化教会礼仪。
因此,他遭到时任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的五次谴责及坎特伯雷大主教的 通缉,
他在1377年被传至伦敦主教前受审,因有王子约翰及其它贵族的保护,遂使这传审流产。
同年教皇下五次教谕,要逮捕,他也因他得在朝权贵保护,在野 得舆论支持而安然无恙。
1381年英王与教会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威克里夫被迫幽居写作,把圣经译成英文,并完成神学著作《三人对话录》。
他主张圣经的权威 高于教会,信徒应服从基督而非教会,1384年死于莱斯特郡。 
三十年后其作品被教会销毁。
在他死后教皇对他的理念或是教训深恶痛绝,因此在他死后三十年举行了康士坦会议,颁发了底下的谕令:“……,本神圣会议表明立 场,并宣告威克里夫乃声名狼藉之异端者,至死顽梗不化,不但被逐出教会,而且他所有对他的追思都是有罪的,当将他的骸骨挖出,丢在教会墓园之外,将其他忠诚之死者以示区别。
”十二年后,有一位教皇发现此令尚未执行,乃于一四二八年将他的骸骨挖出并焚烧,且经他的骨灰丢至史威福(Swift)溪中。
虽然威克里夫死后仍遭到这样的对待,但是老汤姆福勒(Tom Fuller)在他的教会历史里写道:
“他的骨灰流至亚芬河(Avon),又流至塞芬河(Severn),然后流入海峡,流入汪洋大海。
就这样象征威克里 夫之教义的骨灰,如今已散布至各地。”

================
威廉·廷代尔(又译廷岱勒、丁道尔、丁铎、廷德尔)(William Tyndale,1494?–1536年),
是16世纪著名的基督教学者和宗教改革先驱,被认为是第一位清教徒,英国宗教改革家和《圣经》译者。
在廷代尔的时代,罗马天主教教廷只允许拉丁文圣经,不容许私自翻译,并且只有神职人员可以拥有和诠释圣经。廷代尔却主张应该让普通老百姓都可透过读圣经来认识神,决心把圣经译成英文,于是被诬陷为异端。

英文“施恩座”一词(“mercy seat”)并非翻译自马所拉本中的希伯来语词汇kapporeth
也不是翻译自七十士译本中的希腊语词汇hilasterion
而是廷代尔翻译自马丁·路德德语译本中使用的词汇gnadenstuhl,其字面意义为“恩典的座位”,“恩典的地方”。

Sandinista FSLN

(Sandinista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Frente Sandinista de Liberación Nacional, FSLN,簡稱桑定陣線)

般若(甚妙智慧)心經

般若心經
  要嘗一點般若佛法的滋味,推薦讀心經。

這是中國流傳最廣的經典之一。很多人能終生持誦。
 

  心經全稱《般若Panna波羅蜜多Paramita(度到彼岸)心經》。
  佛 陀從開悟成道,到入滅, 說法49年,全部的經論被後人分門別類編輯成《大藏經》。在《大藏經》中的般若部有六百卷的《大般若經》, 總共有640萬字。而 268字的《心 經》, 就包含了整部 《大般若經》的精華心要; 所以有群經心藏的意思。
 

  《心經》有兩種讀法。
  一種就是文字解讀,因爲它是由 佛 教 重 要 的 般 若 名 詞 撰 寫 而 成, 如果順藤摸瓜深究義理,廣 釋 《心 經》, 就串出整部640萬字的《大 般 若 經》 了。
 

  另一種,就是不用腦去想,思考其中理論。只是用“心”去讀。就是把它背下來,常念。這是我們中國所說的讀書百遍,自解其義的做法。在佛教來說,叫熏習。象常點香,身上就有香味了。總有一天,心開慧解,“開竅了”。
 

  這部經有多個翻譯版本,其中鸠摩羅什和唐玄裝的版本最風行。其中差異一句,一是“遠離顛倒夢想”,一是“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歷史上的唐僧取經,的確是一路背著這部經做護身符的。當然不是西遊記裏的《多心經》,是《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所以從靈異的角度,也頗多人信奉。

============
鎌倉Kamakura大佛高約13.35公尺,重93公噸,是全日本第二大的佛像(僅次於奈良Nara的東大寺大佛)。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德國製造

德意志民族是很晚才開始搞工業化的,英、法完成工業革命時,德國還是個農業國。

1、德國製造曾經是帶有侮辱性的符號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
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
德國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初,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與生產領域完全脫節的。盡管那時「世界科學中心」在德國,但是美國人很聰明,他們在德國拿到學位回國後,不是一味地跑到大專院校裡做研究工作,而是進入到市場裡去辦企業。
19世紀9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跑到美國一看,發現美國工業品的科技含金量最高,這才明確提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針,並開始大力促進應用科學 的發展。由於德國有基礎科學上的雄厚根基,很快就建立起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之間的聯繫,從而在半個世紀時間裡將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隊伍和技術工 人的隊伍結合在一起,主管了「內燃機和電氣化革命」,使德國工業經濟獲得了跳躍式的發展。
此後,德國的機械、化工、電器、光學,直到廚房用具、體育用品都成為世界上質量最過硬的產品,「德國製造」成為了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德國最有名的公司,幾乎都是從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它們直到今天都維持著世界性的聲譽。

2、珍視「身後名」 不貪「眼前利」
德意志不是個「喜新厭舊」的民族,德國人喜歡有經歷的東西,有歷史記憶的東西,有文化記憶的東西。

一位德國教授,他家裡現在還有上個世紀60年代生產的木頭箱子一樣大的電子管收音機,由於質量好,照樣在用。我問他,「你還用這麼老的東西?」他說,「是呵,我一看到它,就想起我幼年時發生在這收音機旁的故事,對我來說,這可是比什麼都要珍貴的啊!」
德國人生產的圓珠筆摔在地上10多次,撿起來依然可以用。德國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會倒,就是被戰火摧毀了,德國人也一定要按原樣將其重建起來。

有一張關於德國建築物的照片,名叫「不變的德國」,展現的是二戰以後德國人修的房子,完全是中世紀式晚期巴洛克時代和洛可可時代的風格。
為什麼?二戰結束後,德國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了一片廢墟,那些古老的房子基本上都被戰火摧毀,德國人非常心疼,因為德國人就是喜歡自己的文化。怎麼 辦?德國人死活也要把當年的照片找出來,把當年的設計圖找出來,一定要按原樣一座座地重修起來。今天你跑到德國去看,大多數城市都沒有什麼現代建築,幾乎 全是巴洛克、洛可可時代的風格。
德國有座王家歌劇院在二戰中被美國飛機全部炸毀,德國人心疼得不得了,那座歌劇院是過去建了200年才建好的,結果毀於一旦。怎麼辦?
二戰後德國人就把這片廢墟圈起來,搞了一批科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技術工人,大約上百號人,花了35年時間,把這堆破磚爛瓦又重新裝回去了,你現在再看這座王家歌劇院,怎麼也看不出來是炸彈炸爛了以後又重新裝回來的,這座建築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人說,「這個行動本身就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正是由於德國熱愛、尊重自己的文化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才叫「不變的德國」。

由於德國的經濟發展不靠房地產市場,所以一位德國建築師很難拿到一個建築項目,好不容易中了標,就一定會精心設計,一定要把它搞成一個藝術精品,一定要讓它流芳百世。
因此,在德國,你永遠也看不到有兩座建築物會是一樣的。
因此人們說,德國建築師重視的不是「眼前利」,而是「身後名」。
3、一個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外國記者問彼得•馮•西門子:「為什麼一個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然會有2300多個世界名牌呢?」
這位西門子公司的總裁是這樣回答他的:「這靠的是我們德國人的工作態度,是對每個生產技術細節的重視,我們德國的企業員工承擔著要生產一流產品的義務,要提供良好售後服務的義務。」
當時那位記者反問他:「企業的最終目標不就是利潤的最大化嗎?管它什麼義務呢?」
西門子總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有自己的經濟學。我們德國人的經濟學就追求兩點:一、生產過程的和諧與安全;二、高科技產品 的實用性。這才是企業生產的靈魂,而不是什麼利潤的最大化。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事實上,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更是我們德國企業與 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
說到「天職」上去了,「天職」是什麼意思?就是「上帝要你幹的事」。
在德國,沒有哪家企業是一夜暴富,迅速成為全球焦點的。他們往往是專注於某個領域、某項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極少有「差公司」,絕沒有「假公司」。
它們大多是擁有百年以上經歷、高度注重產品質量和價值的世界著名公司,也被稱之為「隱形冠軍」。
德國有家葡萄酒作坊,快400年了。二戰中很偶然留下來的,很幸運沒被美國飛機炸到。德國的馬牌輪胎公司是1871年成立的,現在大陸幾乎每個地級 市都有它的分店。德國的阿迪達斯公司是1920年創辦的,至今也有94年以上的歷史了。你可以看到,德國這類企業都是有年頭的。
德國的產品不打價格戰,不與同行競爭,一是由於有行業保護,二是由於價格並非決定一切,打價格戰可能會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德國企業是要追求 利潤,但是只要能保證基本利潤,有錢可賺,德國人並不是那麼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追求利潤的,而是要考慮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此,德國人寧願「在 保證基本利潤的同時,讓部分利潤轉化成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更加完善的服務」。
我曾在柏林與一家菲仕樂鍋具店的經理聊過天,我說:「你們德國人造的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賣出一口,實際上也就丟失了一位顧客,以後人家不用 找你了。你看人家日本人造的鍋,用20年就到頭了,顧客每20年就得再找他一次。仔細想一想,你們劃得來嗎?你們為什麼要把東西搞得那麼結實呢?把它的使 用期搞短一點,你們不是可以賺更多的錢嗎?」
這位經理這樣回答我:「哪裡的話,所有買了我們鍋的人都不用再買第二次,這就會有口皆碑,就會招來更多的人來買我們的鍋,我們現在忙都忙不過來呢! 我們這家廚具廠,是二戰後從過去的兵工廠轉產過來的,前後也不過幾十年時間,就賣出1億多口鍋了,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口嗎?快80億了,還有70多億 人口的大市場在等著我們呢!」

你看,德國人的想法不一樣,他們行銷戰略的路數也與眾不同,一筆生意,在你身上一輩子就做一次,讓你說他的東西好,這就會感染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再去做他的顧客,然後再感染第三個人,人家乾的是這個事。

4、探求本質,考慮長遠

今天德國只有三座城市,即柏林、漢堡、法蘭克福,被定為「國際化城市」,以後打起仗來也宣布為「不設防城市」,其他城市都是中小城市。絕大多數的德 國人都生活在5萬人、10萬人、15萬人、20萬人的城市裡,連50萬人口的城市,德國人都覺得太大了。德國城市的風光幾乎都有這個特點:城市天際線最高 的地方一定是教堂的尖頂,任何建築物都不能超過它。

我曾與一位德國教授談論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德國人能做到守時?
他講道:「城市小,就容易守時。為了守時,也必須得把城市設計得小一點。你要想在‘汽車大眾化時代’做到城市不堵車,需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 任何樓房不要超過五層,在德國,你要想建造六層以上的高樓,必須經過議會投票通過才行。第二個條件是任何城市必須有一半的空間是馬路。只要你同時做到了這 兩條,城市就不會堵車。」
今天德國人一般只在柏林、漢堡、法蘭克福建高樓,那也是世界級的大高樓,但有一個條件,這種高樓從任何方向倒下來時,不能壓到另一棟樓。所以越高的 樓房,周邊留有的空地就越大。這就叫「探求事物的本質,確定長期的戰略」。德國人建房子時,是一定要考慮到當它倒下來時會發生什麼事情的。
5、德國不相信物美價廉
「德國製造」的優勢並不在價格上,連德國人自己都承認「德國貨就是物美價不廉」。
你跟日本人可以談價格,但你跟德國人談價格,一刀都砍不下來。
德國人甚至不承認有「物美價廉」這回事。
「德國製造」的優勢在於它的質量,它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它優秀的售後服務。德國企業發展的一般產品都是具有世界領先水平、高難度,別國一時無法製 造出來的產品。德國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都是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德國人生產的工業製造品,大到挖地鐵的掘進機,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訂書 機,從質量上講都是世界第一。
德國所有供3歲以下兒童食用的產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劑,必須是天然的;所有奶粉被列為藥品監管;所有母嬰產品只允許在藥店出售,不允許在超市出 售;所有巧克力都被規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為原料加工生產;所有保健護膚品牌都必須要有自己的實驗室和植物種植園,以保證取材於天然有機品質。
德國人生產的非工業用途的化學產品,例如清潔劑、洗手液、洗潔精,除了有清潔殺菌的功效以外,絕大多數採用了生物降解技術,也就是靠微生物分解其中 的化學成份,來將化學對人體的傷害減少到最小程度。德國人生產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也能過濾有機有害物,並富含鎂元素。經過德國濾水壺過濾後的 水,是微微帶甜味的。
德國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性質,既能節能環保,導熱效果又極佳,以至人們說,「使用這種德國鍋具,一根蠟燭就能弄一頓美味佳肴。」德國人生產的一口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國人用的都是奶奶傳下來的鍋。
對德國人來說,任何一樣廚具,一輩子只需要買一次,不需要買第二次,因為你一輩子也用不壞它。
德國人生產的煨湯用的鍋,完全是鋼鐵鑄造的,沉重得連男人都有點端不動,那鍋蓋內側有奇特的花紋,我問一位德國的銷售商:「搞這些花紋幹嘛?」他說:「它蓋上去後,水蒸氣就能上下自然循環,不易燒乾,這是一種技術。」
德國的鍋具,蓋上去個個嚴絲合縫,說三分鐘開鍋就三分鐘開鍋,能為你省下不少煤氣費。
我也曾問過一位德國的企業家,為什麼德國的產品動不動就「能用100年」呢?
他這樣回答道:「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沒有資源,幾乎所有重要的工業原材料都是靠國外進口來的,所以必須物盡其用,盡量延長使用期,這才是對原材料最大的節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德國人認為,產品質量的好壞,主要體現在是否‘經久耐用’上。」
作者:李工真



性感女秘書


兩個性感女秘書搞定老闆......事後一個升職,另一個卻在晚上收到老闆的一條短信說........???



王芸是個很漂亮的少女,她到公司工作快三年了,比她後來的同事陸續得到了升職的機會,她卻原地不動,心裡頗不是滋味。



終於有一天,她冒著被解聘的危險,找到老闆理論。“老闆,我有過遲到,早退或亂章違紀的現象嗎?”。老闆乾脆地回答“沒有”。



“那是公司對我有偏見嗎?”老闆先是一怔,繼而說“當然沒有。”



“為什麼比我資歷淺的人都可以得到重用,而我卻一直在微不足道的崗位上?



老闆一時語塞,然後笑笑說:“你的事咱們等會再說,我手頭上有個急事,要不你先幫我處理一下?



“一家客戶準備到公司來考察產品狀況,你聯繫一下他們,問問何時過來。”老闆說。



這真是個重要的任務。”臨出門前,她還不忘調侃一句。



一刻鐘後,她回到老闆辦公室。



“聯繫到了嗎?”老闆問。

聯繫到了,他們說可能下周過來。”

“具體是下周幾?”老闆問。

“這個我沒細問。”

“他們一行多少人。”

“啊!您沒問我這個啊!

“那他們是坐火車還是飛機?

“這個您也沒叫我問呀!



老闆不再說什麼了,他打電話叫張怡過來。
張怡比她晚到公司一年,現在已是一個部門的負責人了,張怡接到了與她剛才相同的任務。一會兒工功夫,張怡回來了。



“哦,是這樣的……”張怡答道:“他們是乘下週五下午3點的飛機,大約晚上6點鐘到,他們一行5人,由採購部王經理帶隊,我跟他們說了,我公司會派人到機場迎接。”



“另外,他們計劃考察兩天時間,具體行程到了以後雙方再商榷。為了方便工作,我建議把他們安置在附近的國際酒店,如果您同意,房間明天我就提前預訂。”



“還有,下周天氣預報有雨,我會隨時和他們保持聯繫,一旦情況有變,我將隨時向您彙報。”



王芸在一邊看的臉不禁發紅,不好意思再說什麼就退出了辦公室。



當晚她收到老闆發來的一條信息:



王芸,不管你在哪裡上班,請記住以下黃金定律!



第一則: 
工作不養閒人,團隊不養懶人。



第二則:

入一行,先別惦記著能賺錢,先學著讓自己值錢。


第三則:

 沒有哪個行業的錢是好賺的。


第四則:

幹工作,沒有哪個是順利的,受點氣是正常的。


第五則:

賺不到錢,賺知識;賺不到知識,賺經歷;賺不到經歷,賺閱歷;
以上都賺到了就不可能賺不到錢。


第六則:

只有先改變自己的態度,才能改變人生的高度。
只有先改變自己的工作態度,才能有職業高度。


第七則:

讓人迷茫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本該拼搏的年紀,卻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送君三個字:用心幹!



她突然間明白,沒有誰生來就能擔當大任,都是從簡單、平凡的小事做起,今天你為自己貼上什麼樣的標簽,或許就決定了明天你是否會被委以重任。



操心的程度直接影響到辦事的效率,任何一個公司都迫切需要那些工作積極主動負責的員工。



優秀的員工往往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安排工作,而是主動去瞭解自己應該做什麼,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馬雲曾經說:十種人拿不到高薪,更不值得培養!



一、想雙休的人;

二、想朝九晚五的人; 
三、想靠底薪生活的人; 
四、沒有企圖心的人; 
五、沒有與時俱進思維的人; 
六、做事慢悠悠的人; 
七、做人沒品的人; 
八、不敢擔當的人; 
九、老覺得自己產品太貴的人; 
十、老抱怨公司不足的人。



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說:很多人問我,來公司工作有沒有雙休?需不需要加班?

我笑而不語,客氣的請他們離開了公司。 
欲求安逸,為何還要出來工作? 
直接窩在家裡不就七休了嗎?

人,如果不趁年輕多努力,你有青春又如何?


都說年輕就是資本,我想補充的是,只有奮鬥,你的資本才有價值,只有拼命,你的年輕才值得你炫耀!

一開口就在講困難,成長已經遠離你;
一付出就在想回報,機會已經遠離你;
一做事就在想個人利益,收穫已經遠離你;
一有起色就想談條件,未來已經遠離你;
一合作就在想自己如何不吃虧,事業已經遠離你;


希望看完這個故事有更多的朋友能夠有所領悟,成為優秀的人才,在事業上大展宏圖!如果你覺得不錯,記得給朋友們也看看,他們會感謝你!

快樂與繁榮

「卍」源自古梵語,意為快樂與繁榮

卍字是佛的32种大人相之一。
卍字的符号,有向右旋,有向左旋。
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时有争论。
而大多数都认为右旋左旋都是对的。
卍字用来表示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
旋回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西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
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的众生。

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Windows 10

跨平台編寫工具Xamarin

Project Astoria轉換工具將Android平台App轉換為Windows 10環境相容
============
FB名為「反應」(Reactions),除了原本的讚(Like),
還包括新的五種符號:
愛(Love)、哈哈(Haha)、哇(Wow)、傷心(Sad)和生氣(Angry)。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出生于1949年之后,1950's 年代。(我的这一代。)

80岁人群 
  • 1949年时,他们20岁左右。
  • 经历的跨度最大:国民党/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美合作,抗战),内战,抗美援朝,和毛泽东执政中的各种五花八门的运动:肃反,三反五反,大跃进,60年自然灾难,与苏联决裂,四清,文革,下放,直至近30年的经济大发展。他们的经历最丰富多彩。除了废帝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都亲身经历过。
  • 多数没有能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建立自己的财富。但得益于过去单位分房,福利卖房的各种改革节点,有自己拥有的住房,甚至曾为子女赢得到住房。
  • 没有什么社保金,但有终生退休金。不多,但温饱足够。也有医保。
  • 子女一般在两个或以上。
  • 现在已经处于暮年,安享子女为其养老的各种奉献。心安理得,也看到儿女们今后幸福生活的基础。深深感到“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真谛。安心,放心,与世无争了。
70岁人群
  • 1949年,他们10岁左右。
  • 经历更多是49年后,尤其能够有记忆的经历。
    • 可能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六零年的饥荒。那是已经是十几岁。正是长个子的时候。没有的吃。
    • 又一个刻骨铭心是文革对他们一生的冲击。或文革前上大学,文革中毕业,上山下乡。或者文革时刚高中毕业,断送了上大学的梦想。恢复高考,受年龄限制,无法上学。
  • 正当年的时候(40岁左右)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这一代人之间贫富差别可能非常大。脑子活的人,牢牢抓住商业政策的改变和改变中的空子,极快而且极 大地增加了自己的财富。多数人,还是比较老实小心。但又经历过承上启下的房子和房子市场。很多人有不止一个的房子,为子女各种安排超出自己从父辈得到的。 一般都还算小康。
  • 已经有了社保金。加之自己的财富。自主自己生活的可能大大增加。
  • 子女一般是两个。
  • 现在处于自由享受的阶段。父母一般已经不在。儿女都自主独立。
60岁人群
  • 出生于1949年之后,1950's 年代。
  • 经历只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
    • 从小只知道“学习雷锋好榜样”,“世界上有五分之四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需要我们去解放”。大刀进行曲和国际歌曾经让这一代人热血沸腾。这一代人至今能够朗朗背诵毛主席诗词,毛主席语录,甚至老三篇,无论他们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
    • 六零年饥荒的切肤之痛,很难记得。但文革的记忆历历在目。
    • 绝大多数有过没有油,没有肉,没有点心,没有白面大米,没有知识,没有前景,没有任何指望的几年经历。很多人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和回城的艰难。
    • 少数幸运儿在77年78年上了大学。更少数人日后出了国。
    • 这一代人经历过最难忘的“幻灭”。过去的口号,“信仰”,美好的憧憬。。。,一切都不是真的。
      • 这一代人成为了中国近代史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先驱者。看看现在被反腐的人群里,这一代人也在其中。幻灭,穷怕了,没有时间浪费了,要自己有足够财富。。。这些思维,和这一代人过去的经历不是没有联系。
      • 这一代人也成为最努力,最坚韧,甚至最正直,最能吃苦的一代人。两级分化。
  • 三十多岁时,经历的改革开放。个人财富,无论是歪门邪道,还是正直守法,都有了很好的积累。有人有官运。有人在技术和商业界挑大梁。这一代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者和栋梁。
  • 这一代人都有社保金,医保。而且都有自己的住房(早已没有房贷)。还都在为自己的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已经在认真考虑给孩子的遗产会是什么。早已经有了要留给自己后人的准备和想法。开始没有了要依赖子女的想法。
  • 子女一般一个,或两个。不再是多子女大家庭。
  • 现在有的已经退休。有的还在高职位的工作。这群人若退休,有很强的享受生活的意识。所以,广场舞,组团旅游,健身养生,在整个社会里喧喧闹闹,不甘寂寞。但他们之中很多要担负照顾父母的责任。

50岁人群
  • 出生于1960年之后。
  • 经历过文革,但是还小。其它政治运动,只是课本上的东西。
    • 虽然小学中学受到一些影响,但基本还是正常的生活进程,包括上大学。
    • 对信仰,没有那么在意。什么共产主义,什么毛主席,那都是些什么?
    • 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是市场经济的另一个说法。所以这一代人实际上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长大。挣钱,积累财富,奔前程,这才是天经地义,正常的正道!
    • 所以,也没有什么“幻灭”一说。
  • 这一代人
    • 享受每周五天工作日 (1998开始),有了周末的概念
    • 互联网,电脑,手机是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 开始相信自己的能力高于一切,更少的无奈/没办法的思维方法,个人至上是正常思维,更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 很多人还没有退休。但多年来已经有“五险一金”。对今后退休如何有保障,很有想法。不必父母担心,也不必依赖子女。
  • 一般只有一个孩子。这一代人最大的挑战是抚养孩子。从孩子的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工作,这一代人的付出是前所未有的。给后面的几代人增加了无限压力。(我个人认为,这代人之后,在抚养孩子方面,过多给予,造就了很多独子啃老,过渡依赖父母而且无能)。
  • 这代人基本还在工作。他们的父母还在。上有父母要照顾。还有很多独子要呵护。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先驗a priori; 後(經)驗a posteriori,

先驗與經驗


基本概念篇:先驗經驗/分析綜合/必然偶然

我們將命題知識分為先驗的(a prior與經驗的(a posteriori)(後驗的)。


一般使用感官知覺獲得的知覺知識、透過觀察實驗等方法建立的科學知識,都屬於經()驗知識。

數學與邏輯都屬先驗知識。
形上學原則如果為真,則也是先驗知識。
還有一種知識也是先驗的,「沒有東西同時既圓又方」。


傳統上認為,分析真、必然真、先驗真的命題總是一塊,綜合真、偶然真、經驗真的命題總是一塊,或者:



(1)   分析命題都是必真命題;有些必真命題不是分析命題。

(2)   綜合命題都是偶真命題;偶真命題都是綜合命題。


(3)   先驗知識的對象只有分析命題與必真命題。


(4)   ()驗知識的對象只有綜合命題與偶真contingent命題。



這些傳統看法在當代受到重大挑戰。
其中(1)(2)已提過。
於此處理先驗方面的問題,一是探討有關先驗知識對象的問題,即(3)(4)
二是探討如何定義先驗知識。



 恆真句(tautology), 矛盾句(contradiction), 或者是偶真句(contingent statement)

經驗



先 嘗試釐清「經驗」一詞在知識論的意義。
最廣義的「經驗」是指「意識經驗」,
在這意義下,經驗的範圍不只包含各種知覺經驗,還包括一切我們意識到的當下心理 活動。
但這範圍未免太廣,沒什麼用處。
因為在這意義下,所有知識的證成都必定會涉及經驗,因此都是後驗的,
即使像數學與邏輯這類公認的先驗知識也不例 外。
畢竟一個人在作數學或邏輯證明時,他也是意識到自己當下做證明的心理活動,具有這樣的意識經驗。



因 此知識論上的「經驗」指的只是感官經驗,也就是由五感知覺產生經驗。
但這又略失狹隘,例如「我很高興」是一個可經由內省而獲得的經驗知識,但這知識的證成 卻與感官知覺系統不相干。一個不錯的進路是將「經驗」類同於心靈哲學的感質,包括感官知覺經驗、身體感覺、情緒、感受,各種非概念性的心理狀態。經驗知識 要嘛源自這些心理經驗或心理機制,或者就是關於這些心理經驗。



先驗與分析



傳統知識論的一個立場是分析命題可以成為先驗認知的對象。
看來相當淺明,因為分析真的命題就是純粹由其意義決定的,不需要經驗探究就能決定其真假值。



然而,將先驗認知的對象侷限在分析命題卻失之狹隘。
第一,有許多數學真理與邏輯真理都不是康德與Frege意義下的分析命題,
因為它們之為真並不是來自於所使用的概念之間的關聯
(這裡我還看不大懂,我不知道有哪個數學真理、邏輯真理在Frege看來不是分析的。)。
第二,形上學原則也都不是分析命題,
例如「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是因果上必然的」,如果這個形上學原則為真,它們是先驗可知的。

第三,像「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既圓且方」這種命題不是康德與Frege意義下的分析命題,
但這類命題如果為真,也是先驗可知的。看來,先驗認知的對象包含了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



先驗與必真



康德認為必真命題都是先驗的;
 Frege認 為先驗可知的命題只有邏輯真理與數學真理兩種,而這兩種都必真,因此先驗認知的對象都是必真命題。

傳統公認數學真理與邏輯真理這類必然真的命題是先驗 認知的對象,再加上所有分析真的命題皆可經由同義概念的替換而轉換為邏輯真理,乃至於關於「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既圓且方」這類命題以及形上學原則都被視為必 然真理,似乎我們可以將先驗認知的對象限定在必真命題。



這個立場在當代也受到重大質疑,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Kripke提出的挑戰。
 Kripke主張有些偶真命題是先驗可知的。

一個東西的長度是如何決定的?我知道這台電風扇長一公尺。
「這台電風扇長一公尺」是偶真命題,而且這知識是經驗知識,必須要透過感官知覺的運作,至少要有人丈量過才能知道這個命題。
不過,我們還知道巴黎的那根鉑銥棒長一公尺。
「巴黎的那根鉑銥棒長一公尺」是偶真命題,
但由於這跟鉑銥棒是用來定義「一公尺長」的,因此這項知識是先驗的。



Kripke還主張有些必真命題是經驗可知的,他指的是涉及專名(proper name)的等同句。
例如「晨星(Phosphorus)=暮星(Hesperus)」這個命題必真,但需要天文學的研究才能知道。

(古代西方人把早上第一個出來的「那顆星星」命名為Phosphorus "bearer of light",
 把晚上最後隱沒的「那顆星星」命名為Hesperus "bearer of dawn"。
後來天文學家才發現Phosphorus與Hesperus其實是同一顆。
注意,Phosphorus與Hesperus是專名,
「早上出來的第一顆星星」與「晚上最後隱沒的星星」則是確定描述詞
「早上出來的第一顆星星 = 晚上最後隱沒的星星」是經驗偶然真,這要小心。)

「孫文=中山樵」也是必真命題,但需要歷史考證才能知道。
也許有人覺得想像這樣的一個可能世界是合理的:在這個可能世界裡,中山樵不是孫文,Phosphorus不是Hesperus。然而,擁有「存在經驗必真命題」的直覺或基於某些論證的人會認為,這些人所以為的中山樵根本不是中山樵,或者所以為的孫文根本不是孫文;
同理,或者他們所以為的Phosphorus不是Phosphorus,或者他們所以為的Hesperus不是Hesperus。「孫文=中山樵」、「Phosphorus = Hesperus」似乎該是被 fix 住的,你說你可以想像有個可能世界裡的中山樵不是孫文,但那似乎就不是中山樵了。至於這個直覺你是否share,就是另一回事了,有興趣可以再自行研究。 
Joe有寫相關的論證攻防。最後,當今多數的分析哲學家都同意有經驗必然真理。



於此,不僅先驗性與分析性沒有對應的關係,先驗性與必然性也沒有對應的關係。
也就是說先驗認知的對象分別橫跨「分析/綜合」的區別以及「必真/偶真」的區別。
看來我們無法從知識對象的類別來理解先驗知識與經驗知識的區別。



先驗性的傳統看法



哲學傳統對於先驗與經驗兩組概念的說法有兩點:

1.      區別知識(信念)的肇因與證成。

2.      以經驗的絕對獨立性來說明先驗知識。



肇因與證成



「先驗/經驗」這組概念並不從因果概念來理解,並不是用來區別知識產生的源頭或過程,不是用來說明我們如何學到知識的。
這組概念是用來說明證成的類型。要學到數學和邏輯知識,當然必須要用到我們的感官知覺系統,我們要看到文字、圖形、符號,必要時還要用紙筆來輔助我們的思考。要學到「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同時既圓且方」,我們當然要知道圓形和方形。這些都是從因果概念來說,在產生知識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因素。



我個人認為,一個正常的人類如果一出生就喪失所有感官知覺,那麼他連數學與邏輯知識都無法產生。例如,我很難想像在沒見過多樣的個體或任何圖像的情況下,還可以產生數字的概念



無疑地,所有知識都起因於經驗,沒有經驗就不可能產生知識。人類所有的知識,先驗的與經驗的,都必定涉及感覺知覺的作用。感官知覺的運作是知識的產生源頭與過程,這一點無法否認。



哲 學區分知識(信念)的「肇因」以及知識(信念)的「證成」,前者是產生信念的源頭,後者是可以理性接受某信念的恰當理由或證據。並不是任何信念都有恰當的 理由或證據,盲目地相信一些事就不是證成的(例如看了《秘密》就相信信念有強力扭轉現實、創造現實的神秘力量)。
最後,即使有這樣的區別,仍然有可能某知 識的肇因也同時作為這個知識的證成。例如「有花香傳來」的信念,「我聞到花香」同時是肇因與證成。



經驗的絕對獨立性



康德對於「先驗」提出哲學史上非常知名的說法。
所謂一項知識是先驗的,意思是這項知識的證成是「絕對獨立於所有的經驗」。
康德強調「絕對」的用意是:先驗的證成並不是僅僅獨立於某個個別經驗,而是獨立於任何個別經驗。



以前已說過,感官知覺經驗是產生任何知識的必要起因。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指出,「先驗/經驗」是對於命題(或信念)證成方式的區分。
所以康德說的「獨立」於任何感官經驗,不是因果意義的,而是「證成」意義的。
但何謂「獨立於任何個別經驗」?Swinburbe(1975: 185)從康德的討論中抽出三種關於先驗的不同含意。



第一種含意:一命題是先驗可知,iff,該命題必真,且其必然性可被認知。
這種從認知對象來說明先驗性的立場及困難已在前面談過,於此不再贅述。



第二種:一命題是先驗可知,iff,該命題可被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認知主體所認知。
先驗知識是一種完全沒有感官知覺的個體也能擁有的。
對於這種個體來說,由於她沒有任何感官知覺,所以他的知識一定是絕對獨立於所有經驗。
這個說法符合康德的主張。



然而,這個主張要嘛是錯的,或者不相干。
前面藉康德的話已指出:所有知識皆起自於(肇因於)經驗。
因此,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認知主體即使可能存活,也不可能 產生任何知識。
當然,這裡的認知主體是指我們人類。
如果這裡所謂的認知主體指的是超越人類的某類存有,其存在方式與人類非常相異,就像科幻小說描述的那種 沒有形體的存在物,或者神鬼,或許這類超越存有可以在完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仍擁有知識。
在第二種含意下,它們擁有的知識是先驗的。
然而這是不相干的,超越 人類的存有是否具有先驗知識並不是知識論討論的重點。
畢竟哲學家關心的問題是與我們有關的知識論種種問題;「有沒有先驗知識」這個問題是針對我們人類來詢問的。我們人類不是沒有知覺經驗的認知主體,我們所有的知識都必須起因自感官知覺系統的作用。
第二種涵義並不適用於我們人類。



有個容易被忽略的點是,即使組成一命題的概念是經驗的,並不表示該命題就一定不是先驗可知的。
這是因為我們探討先驗知識往往著重在數學與邏輯等形式科學領 域。
然而,「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既圓且方」等,一般也被承認是先驗知識,即使這是使用了經驗概念的命題。
我們要擁有「圓形」與「方形」等概念,必須要有感官 知覺運作,要看過與觸覺等作用才能擁有這兩概念。
同理,「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同時全是藍色的又全是紅色的」,儘管這個真理用到了「紅色」與「藍色」這兩個經驗概念,但這個真理仍然是先驗可知的。



最後,第三種含意是將先驗性等同於經驗不可駁斥性
第二種:一命題是先驗可知,iff,該命題可被認知主體認知,並且該認知主體對該命題的知識宣稱是經驗上不可駁斥的;也就是說,不可能存在任何經驗真的命題使得對於該命題的知識宣稱為假。



故事峰迴路轉,依稀似見燦爛奪目的勝利曙光。「經驗不可駁斥性」的說法確實適用於數學與邏輯知識上。
例如我們知道歐氏幾何下的三角形內角和都等於180度。
這是先驗可知的,因為這項知識滿足「經驗經驗不可駁斥性」要件,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經驗真理可以反駁這件事。
在黑板上畫一個三角形,精密測量後,會發現其內角和略小於180
(沒想到吧!你都被你的數學老師騙了。詳細請自行去研究非歐氏幾何與廣義相對論)。
儘管這是事實,這確實是必須使用感官知覺才能獲得的知識,卻不足以反駁我們關於歐氏幾何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度的知識,因為這項知識是使用歐氏幾何學下的定義與公設所演繹推導而出,不是用量角器來決定的。



But! 最重要的就是這個”But”
第三種含意對先驗性的理解仍有缺失。
首先,數學與邏輯本來就非關經驗世界的命題,並不具備經驗內容,當然不會被任何經驗命題所駁斥。
更重要的是,「經驗之不可駁斥」只能作為先驗知識的必要條件,不足以構成充分條件。
雞掰的Swinburbe指出,確實存在經驗不可駁斥卻又不是先驗可知的命題:「經驗是存在的(There are experiences.)」。
如果有任何人宣稱他知道這個命題,則他這個知識宣稱不可能被任何經驗真的命題所駁斥。
但是這個命題的證成顯然是經驗的,而不是先驗的;對於這項知識的證成來自於認知主體自己擁有經驗。
又例如,「我存在於此時此刻」似乎也是一個經驗不可駁斥卻不是先驗可知的命題。



最後,彭孟堯於其《知識論》p.247介 紹了以「經驗對稱性」的概念來理解先驗性,並建議以這種方式來理解。
斟酌考量後,由於本文已提出相當多關於先驗性概念的探討了,很少哲學系學士畢業生對此 的理解能企及本文的部分,並且這部分已不大平易近人,再說我都快把人家的書給抄光了,有興趣者請自行研究。
另外,其第十二章的前半部探討了先天概念與先天 知識等議題,也相當有意思,推薦讀者自行研究。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canonical hour禱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canonical hour - (Roman Catholic Church) one of seven specified times for prayer
the Christian Church based in the Vatican and presided over by a pope and an episcopal hierarchy
time of day, hour - clock time; "the hour is getting late"

matins, morning prayer - the first canonical hour; at daybreak[<6am]
prime - the second canonical hour; about 6 a.m.
terce, tierce - the third canonical hour; about 9 a.m.
sext - the fourth of the seven canonical hours; about noon
nones - the fifth of the seven canonical hours; about 3 p.m.
evensong, vespers - the sixth of the seven canonical hours of the divine office; early evening; now often made a public service on Sundays
complin, compline - last of the seven canonical hours just before retiring
=================
西方傳說中的善良之地有七重天堂,故第七重天是至善之地

  七重天

  天界分爲七重。

  第一天:稱爲Shiamaim,由加百列掌管。
駐守此地的天使群也負責掌管。駐守此地的天使群也負責掌管星星.氣象等等。

  (月球天:最接近塵世的天界,信仰不賢者的居住地。)

  第二天:稱爲Akira,大天使拉斐爾的領地.部分受懲天使的禁閉所亦設於此。

  (水星天:第二重天,力行善事者,死後靈魂居於此天。)

  第三天:Sagoon或Shehkim,支配天使爲權天使Anael。
在伊斯蘭教中,死亡天使Azrael領有此一天界。

  (金星天:多情者的靈魂居所。)

  第四天:Zeble或者Mahanon,還有數種不同的稱呼,由大天使米迦爾支配。
啟示錄中所記載的天上耶路撒冷城,便坐於太陽天,以諾書亦聲稱生命之樹長在太陽天的義人之園中。

  (太陽天:智者與聖者被安置與此重天。)

  第五天:Mahon,此天之北部爲荒涼廢墟,設有天使的牢獄,南方則是舒適宜人。
火星天的支配者一說爲Metatron的雙生子Sandalphon,一說爲堕天使Samael。

  (火星天:殉教者的靈魂被賜居此天。)

  第六天:Zebel或者Maccon,天使學習智識的所在,智天使的大本營。
日與夜分别由Zeber.Saabs掌管。

  (木星天:明君的居所,介於炎熱的火星和寒冷的土星之間因此氣候宜人。)

  第七天:Arabot,神的禦座設立與此,諸天使環繞飛行,爲充滿榮光的所在。

  (土星天:隱士.清心寡欲者的靈魂住在這里)

  恒星天:(聖彼得於此查核信徒的資質)

  水晶天(原動天):神的所在地,宇宙動力的來源。天使軍團的大本營就設在其中。

iphone translate

iPhone 6 isn’t simply bigger — it’s better in every way.
大陆:iPhone 6 之大,不只是简简单单地放大,而是方方面面都大有提升。
台湾:iPhone 6 不只外型變大,更在各方面都顯著提升。

(大陆版不文不白,乱用“之”字;“放大”也显得莫名其妙,说“外形变大”更准确。)

Larger, yet dramatically thinner. More powerful, but remarkably power efficient. With a smooth metal surface that seamlessly meets the new Retina HD display.

大陆:它尺寸更大,却纤薄得不可思议;性能更强,却效能非凡。光滑圆润的金属机身,与全新 Retina HD 高清显示屏精准契合,浑然一体。
台湾:更大,卻更纖薄;功能更強,卻更加節能。光滑的金屬機身,與全新的 Retina HD 顯示器無縫接合。

(power efficient翻译成“效能非凡”是错误的,台湾版翻译成“节能”更准确;“精准契合浑然一体”属于过度发挥可以花哨,seamlessly翻译成“无缝”已经足够了。)

It’s one continuous form where hardware and software function in perfect unison,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iPhone that’s better by any measure.

大陆:而软硬件间的搭配,更是默契得宛如天作之合。无论以何种尺度衡量,这一切,都让 iPhone 新一代的至大之作,成为至为出众之作。

台湾:渾然一體的外表下,是硬體與軟體功能的完美融合,打造出各方面都更卓越的新一代 iPhone。

(“默契”属于强加的拟人化用词,“天作之合”更是有点滥抒情的味道了,“至为出众之作”也是有点不文不白,至于“至大之作”,到底是什么意思?)